正文 第二十三章六盤山下鬼門關(1 / 3)

我又拿出那本書給老鍾頭看了看,老鍾頭驚訝的表情讓我們都驚奇不已。

“幾位知道這書的來頭嗎?”老鍾頭問道。

“這應該就是我們在太珠峰裏發現那小鬼子日記裏記載的那本他們找到的成吉思汗親信撰寫的書吧?”向茹問道。

“不錯,雖說這書裏記載了成吉思汗陵的具體位置,但是我要給幾位提個醒。成吉思汗陵的地點,在曆史上有這麼幾個說法:一是在蒙古國境內的肯特山以南,克魯倫河以北的地方;二是在內蒙古鄂托克旗境內;三是位於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山;四是位於寧夏境內的六盤山。因那個時候蒙古族皇家實行的是‘密葬’製度,不立標誌,不公布,不登記在案,所以至今為止這幾種說法都不可信。”老鍾頭說道。

“那麼你這意思我們找來的這本書是假的嘍?”胖子焦急地問道。

“那不見得,這是的確是真的,而且是保存非常完好的古籍善本。但是這個寫書的人到底是不是成吉思汗的親信?裏麵記載的內容又正確不正確?這個就沒人能保證了。”

老鍾頭的這一番話像一盆冷水扣在了我們的頭上,大家頓時靠在了椅子上,眼睛都望著別處,思索著這些話的含義。

“不過咱們也不用灰心,因為不管怎麼說,如果這書是真的成吉思汗的親信撰寫的話,那麼裏麵的內容應該是可信的,我準備與幾位一起去看看,正好這段時間店裏要重新裝修,我有些空閑,不知大家意下如何?”老鍾頭問道。

聽了這番話,我們真是高興地不知道該說什麼了。約翰雖然是學中文的,對曆史還算有一點了解,但萬萬沒想到一個中國古代的帝王的陵墓卻還有這麼多講究和傳說,不由地瞪大了眼睛。

“您看您這話說的,鍾爺您要是能和我們一起去一趟,那可真是我們求之不得的事情,您給定個日期,我們去準備點東西,咱準備好了就出發!”我連忙和胖子說道。

“別,大家都是風風雨雨一起走過來的朋友。我不是信不過幾位,更不是危言聳聽。幾位還記得我給你們講的那三個民國時刨坑倒鬥的高手的事情吧?”老鍾頭突然說道。

“記得呀!怎麼?”

“那個任老大憑著一身奇門遁甲的本事刨了無數的大小名坑,可後來怎麼樣了?傳說他最後一次去找成吉思汗陵不還是沒回來麼?可見那成吉思汗陵非同小可,決不是我們想像中或者經曆過的那麼簡單,畢竟他也是開拓了空前版圖的千古一帝啊!”老鍾頭瞪著玻璃花眼說道。以前我們看他的玻璃花眼看慣了,覺得很平常,可現在在他這幅表情和這番話語的渲染下,我們卻覺得一股寒意從腳底直直地升上了脊梁骨。

他說的沒錯,成吉思汗在世的時候,東征西戰,首先統一了蒙古高原各個部落。然後多次發動征服戰爭,建立了西達黑海海濱,東括整個東亞的橫跨歐亞兩大洲的雄偉版圖的帝國。

他的死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後來帝國的沒落也是一種曆史的必然。可我相信老鍾頭的分析,一個建立了如此豐功偉績的千古一帝,其陵寢決不會像我們想像中和經曆過的那麼簡單。傳聞裏麵的金銀財寶不計其數,甚至遠遠地超出了秦皇陵。這樣令世人崇拜的一個偉大英雄,其陵寢裏的各種未知的暗道機關肯定是層出不窮。

但是老鍾頭這一番話,卻反而更加堅定了我們要去探個究竟的決心。都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用胖子的話說,這次就算那元太祖的陵墓是鬼門關,我們也要去走一遭。

“所以這次行動的準備還是我來準備好了,幾位盡管放心,雖說我鍾某人不是什麼手眼通天的主兒,但是弄些東西還是小事一樁。”老鍾頭笑著說。

我們帶著約翰在青島吃喝玩樂了好幾天,約翰以前並沒有裏過青島,所以不住地讚歎這裏的海濱風光。

該吃的都吃了,該玩的也都玩了,胖子和約翰是盡興了,可我卻覺得我們這幾天的遊玩就像古代臨上刑場的重犯,被那牢頭施舍給我們人生最後一點盡興的時間,心裏好不難受。

到了臨出發的前一天,老鍾頭煞有介事地將我們叫到店裏的後堂,拿出一個麻袋,對我們神秘一笑:“幾位猜猜我這裏麵裝的什麼寶貝?”

“鍾爺出馬,東西肯定差不了,您就別賣關子了,趕緊叫我們看看吧!”我著急地說道。

“請看!”老鍾頭說著將麻袋打開,從裏麵拿出了幾件銀灰色的衣服,在我們眼前一亮。

我們將這些衣服拿在手裏仔細端詳,發現這些衣服居然是用一個個極其細小的鋼環一環套一環做成的,柔韌無比且重量較輕,大家都用疑惑的目光望著老鍾頭,等待著他的解釋。

“這叫金蠶甲,又叫蠶絲寶甲,它的曆史可遠了去了。戰國時期就有些諸侯國的將領穿上它來抵禦敵人的矛尖刀鋒,到了秦漢它的製作工藝更勝前朝一籌,可以算的上是‘防彈衣’的雛形了。”老鍾頭得意地說道。

“可咱們國家發掘的那些古墓裏並沒有類似的東西啊,‘金縷玉衣’我倒是聽說過,嘿嘿!”胖子笑著問道。

“不錯,金縷玉衣是因為古人相信‘玉有十德’,能夠防止屍體腐化,還可以體現墓主人的身份。咱們國家戰國時期到漢代的高級別的幾個古墓裏都出土過金縷玉衣,但金蠶甲卻沒有,為什麼呢?就是因為自秦朝起它的製作工藝就被封鎖,就算連為軍方製作兵器的也很難掌握了,所以到後來幾乎失傳。我這幾件就是找了一個做金屬加工朋友特製的,原本做了三套,準備送給你們一人一套,可這次多了個我和約翰,所以就臨時請他們趕製了兩套,現在真正的手藝已經失傳了,這鋼的質量不錯,大夥兒將就著用吧。”老鍾頭說道。

我們聽的目瞪口呆,沒想到這衣服還有這麼大的來頭,再仔細看看,真是巧奪天工之物。

有了這些寶物,老鍾頭又不知從哪找來兩隻氣步手槍,還補充了一些彈藥,我們此行可以說是萬事俱備了。

這本無名書上用蒙漢兩種文字,記載了當年元太祖成吉思汗讓這本書的作者哈丹巴特爾帶人去尋找活動在昆侖山一代的赤烏族的始末。可是早在此人去之前就成吉思汗卻恰巧死了,在他死後這條密令由他的第三子窩闊台下達,但是誰知哈丹巴特爾這一去就再也沒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