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曆中衰,當更受命,成帝不應天命,故絕嗣。今陛下久疾,變異屢數,天所以譴告人也。宜急改元易號,乃得延年益壽,皇子生,災異息矣。(《漢書·李尋傳》)
夏賀良還警告漢哀帝說:“得道不得行,咎殃且亡。不有洪水將出,災火且起,滌蕩民人。”(同上)
漢哀帝聽從了夏賀良的建議,將建平二年(前5)改為太初元年,自己號稱“陳聖劉太平皇帝”,企圖以此表示更受天命,挽救危局。
以上帝之命為最高的命令,以改元易號為接受天命途徑,是漢代一般的宗教意識,黃老這麼說,儒教也這麼說。使皇帝長壽,且富有子嗣,也不僅是黃老追求的目標。在這些問題上,看不出建議者的思想傾向。至於講災異,發預言,更是漢代儒者的常事。但是在夏賀良背後,有《包元太平經》在,這部經的傾向和當時儒者的主張不同,則是事實。因此,夏賀良所建議的改革,就帶有黃老的色彩,而不是儒教內部的派別之爭。
夏賀良等人的失誤,是把他們的主張說得太具體,一旦不能實現,將無法自圓其說。改元易號過去了一個多月,漢哀帝的病仍然不見好轉。於是夏賀良又要推出新的改革措施,但遭到大臣們的反對。為了推行自己的主張,“賀良等奏言大臣皆不知天命,宜退丞相、禦史,以解光、李尋輔政”。(《漢書·李尋傳》)但是由於夏賀良此前的預言沒有應驗,這次漢哀帝不再聽從他的主張,而是把他下獄,以“左道亂政”之罪,將夏賀良處死,李尋、解光則被流放敦煌。
夏賀良從被薦到被處死,可說是一次帶有黃老色彩的、失敗了的政變。這次政變曆時短暫,失敗迅速,它表明了黃老學者力量的極度薄弱。
夏賀良失敗了,但政治還是要變,不能照舊維持下去。朝黃老這邊不成,曆史就轉向另一方向,即後來由王莽完成的政變。之後又經過一係列事變,最後是劉秀建立的東漢延續了下來。
不過,甘忠可、夏賀良們的事業並沒有被曆史埋沒,當東漢政治發生危機時,人們又想起了《包元太平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