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政府的創新(上)(6)(1 / 1)

——政府要管理社會,維護社會的有序運行,保障一個安全、安定的社會環境。***政府保障社會運行,不僅要下大力氣解決城鄉失衡、地區失衡、產業失衡、貧富失衡這些宏觀性的社會問題,也要下大力氣解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社會運行和社會和諧等諸多社會公共問題,解決人口、資源和環保等涉及全社會公共利益的事務,防範、化解社會矛盾,應對公共危機等。

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從政府這四大職能我們可以看出,表麵上看好像是一些針對經濟與社會運行的具體事務,其宗旨卻都是指向社會的公平正義。如果沒有公平正義,各種不正當的經濟行為就會滋生,一些群體就會利用市場優勢、地位優勢、甚至**裸的暴力去侵占其他群體的利益,正當的和正常的市場競爭就無法得到保護,市場就會扭曲,輕則資源浪費,效率低下,重則社會混亂,出現衝突。而政府如果不能製止這些現象的生,政府存在的合法性也就沒有了。

(二)最大多數,政府推動公平正義的著力點

意識到公平正義是政府的良心固然重要,在實踐中去推動公平正義更為重要。由於現代社會對公平正義的尊崇,很多非公平正義的事、背離公平正義的行為都想方設法地披上公平正義的外衣,打著公平正義的旗號。那麼政府如何才能在實踐中真正守護住良心,真正高揚公平正義呢?這就要求政府的政策設計與製度安排必須堅守最大多數原則。

從理論上講,政府公平正義的陽光應該普灑在全體社會成員身上,使得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得到應該有的公平的展機會和對展財富共享的資格。但由於不同社會群體的起點不同,素質不同,在社會中的位勢不同,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獲得展機會的狀況也不同,運用市場經濟的能力也不同。所有這些不同如果不予以公平正義的矯正,不可避免地導致一些社會群體有可能輸在起跑線上,到終點線更是差別巨大。

有的同誌講,政府把經濟這塊蛋糕做得大大的,讓社會上所有群體都能從這塊蛋糕中分走自己所需要的部分,不會有人分不夠,更不會有人分不到,這不就可以了。但這一圖景隻能是烏托邦的想象。在現實社會中,資源總是稀缺的,財富總是不足的,某一社會群體拿到了、拿多了,勢必會有其他群體拿不到、或者說拿得少。從人類社會展實踐來看,哪個群體拿得多,哪個群體拿得少,往往取決於政府的政策安排和製度設計。在這個時候就是政府良心起作用的時候。政府定政策,做決策,必須把著眼點放在最大多數人身上,去設計一些能增進最大多數群體利益的政策與製度,去避開一些與民爭利、或僅僅是讓少部分群體獲益的政策。簡而之,公平正義就是不僅要尊重少數群體的要求,更要保障絕大多數群體生存的底線。

有的同誌可能會拿出改革開放初期的一個政策說事。“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難道也是著眼於最大多數人的利益的政策嗎?我們的回答是明確的。我們別忘了,當年鄧小平講這句話的時候,後麵還有很重要的話,這就是“先富帶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那麼為什麼要提倡“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呢?由於受數十年計劃思維和鬥爭思維的影響,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很多老百姓不會致富,也不敢致富。鄧小平說就讓我們**人給大家做個示範吧。當然這一政策在後來的實踐過程中,被片麵理解與運用,導致了與政策初衷相悖的結果,這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但這一政策被誤導所導致的後果,恰恰說明政府政策設計時堅持最大多數原則的重要性。

具體到今天的中國社會,如何切好蛋糕,是對政府能否推動公平正義最直接的考驗。這些年來,我們財富的蛋糕做得越來越大,但在如何切好蛋糕方麵考慮得好像不周詳,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我們的一部分人是先富起來了,但是怎麼富起來的呢?勞動致富不能說沒有,恐怕轉移財富致富的現象也不能說沒有,甚至還可能更是常態、是潮流、是大頭。檢索中國這些年的富豪榜,有很多富豪在上一年還默默無聞,可是一年之間卻能身價億萬。這樣的財富果真是勞動創造的嗎?財富在一定範圍內也是遵守“守恒定律”的。集中國60多年展的成果和13億中國人的財富來富裕少數人,這再簡單不過,也再快不過了。但這公平嗎?這符合正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