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大空前而又別開生麵的歡迎儀式終於告一段落,不列顛訪清使團一行八百多人被安排在理藩院專門為其準備好的地方,午宴由和珅主持,理藩院尚書於敏中,兩廣總督李世堯,兩江總督高晉,直隸總督方承觀,理藩院侍郎高杞,以及和碩琳達公主陪同。
到了晚間,傅恒代表乾隆親自過來賜宴,滿漢全席流水介上起,那些吃慣了麵包牛奶的洋鬼子看的目瞪口呆,紛紛為華夏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挑大拇指。席間朝廷陪同人員除中午原班人馬加傅恒以外,尚有禮部尚書裘日修作陪,準備晚餐過後向不列顛使團交代一下第二天朝見乾隆的禮儀問題。
裘日修是乾隆四年進士,曆任翰林院編修,吏部侍郎等職,其妻子更是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女性,雖是農村閨秀出身,但在裘日修獲罪係獄刑部之時,竟千裏赴京相探,更敢於直麵乾隆陳詞,澄辨冤情,讓太後老佛爺對其深表喜愛,認其為義女,成了名符其實的“皇姑”。傳說她形貌不美,麻臉大腳,但喜抱不平,滅暴除貪,救助貧弱,被百姓譽為“名門內助,千古一人”。因為她的原因,加之裘日修“品學端醇,才獻練達,”所以深受乾隆的信任。
晚宴其間,氣氛熱烈而又隆重。相比較在廣州時的遭遇,如此高規格的接待,讓每個與會者都有從地獄驀然進入天堂的感慨。尤其是旁邊悠揚的樂曲中翩翩起舞的富有東方美感的少女,更是讓這些人們如臨仙境。
不過,這樣祥和的氣氛很快就在晚宴結束以後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充滿著火藥味的爭執,而爭執的關鍵,就是關於見到乾隆之後的禮節問題——究竟是三跪九叩的大禮參拜,還是按照西方人的禮節覲見,這可是個原則性的問題。
對此,和珅早有所料,冷冷旁觀,並不參與意見。
“讓我們學你們那樣跪拜你們的皇帝嗎?這是對我們大不列顛使者的侮辱,做為副使,我堅決反對這樣的禮節!”琳達下午的時候回了王府,晚宴並未參加。沒了她,艾倫特感覺渾身輕鬆,說話的嗓門都比平時大了許多。
“外使稍安勿躁!”裘日修不慌不忙的說道:“我大清乃天朝上國也,朝廷曾經遣使冊封朝鮮,琉球,等國多矣,耳不列顛雖未受冊封,然天下之大,率土皆臣,自當以藩屬之禮覲見我朝皇帝,此乃底線,無須爭執!”
明清之際,中外爭論交涉的最主要最核心的問題,便是這外國使臣是否需要覲見,如何覲見,以及是否必須以三跪九叩之禮節覲見華夏皇帝的問題。
]毋庸諱言,明清之際的中國封建統治者和士大夫,甚至包括平民百姓,普遍存在著唯我獨尊的高傲心理,天朝上國,天朝中心論的思想十分嚴重,絕無國家平等的外交理念,在與其他國家交往時,更不可能采用平等的外交禮儀。這一切或許是錯誤的,不過,所有這些都是國家發展過程中諸多因素的凝結,不能不加分析的全麵否定。
和珅很理解這種做法,比如,在現在的朝廷看來,不列顛使臣能夠以三跪九叩之禮覲見乾隆,則表示其承認,至少是在理論或者形式上承認乾隆為天下共主的地位,這是乾隆最關注的問題,所以當初俄使被和珅揍了一頓,正兒八經下跪之後,他才會那麼高興。
而在不列顛方麵看來,若是真的向乾隆施以三跪九叩之禮,則是將本國降為大清國附屬的地位,有損於本國及本國君主的尊嚴,這在方今不列顛如日中天的勢頭下,是絕對不能接受的問題。因此,這個問題是個死結,如果沒有和珅出現,這個死結將會一直持續下去,一直持續到清朝被英國用戰艦火炮打開大門,才會徹底終止。
“若我方不同意貴方的要求呢?”在這樣的問題上,即使迫切希望與大清建立外交關係,立不世之功的威廉·皮特也破例的強硬了起來。
“那麼對不起,請貴使帶領所屬成員盡快離開京城,限期出境!”這次不是裘日修回答,而是於敏中傲然說道,說著話,輕輕瞥了不遠處坐著的和珅一眼,意味深長。
“就沒有商量的餘地了嗎?”威廉問道。
“這是朝廷底線,絕無商量!”高杞望於敏中一眼,冷然說道。他們巴不得阻止這次訪問,假如這些人一怒而去,那才符合他們的利益。
“走就走!”艾倫特麵色鐵青,拂袖而去。
威廉卻不像他那樣衝動,學著華夏理解,衝裘日修抱了抱拳,懇切說道:“副使年輕氣盛,還望幾位大人不要見怪,此事太過重大,可否容我方商議一下,給我們一段考慮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