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充滿坎坷,屢敗屢戰——稻盛和夫談人生磨礪(1)(2 / 3)

精彩解讀

1944年(昭和19年)春天,稻盛和夫即將從鹿兒島市立西田小學畢業。他毫不猶豫地報考了名校——鹿兒島第一中學。雖然稻盛和夫的成績幾乎都是B,但他覺得考一中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班級裏中等成績以上的孩子幾乎都報考了一中,作為“孩子王”的稻盛和夫自然也不能示弱。

但他總有一種不祥的預感。在他反抗老師、飽嚐拳腳懲罰的時候,老師總會說:“像你這樣的,肯定考不上一中。不論是考試成績還是內部評定,都不可能合格。”終於不祥的預感應驗了。

無奈之下稻盛和夫進了普通的學校,因為他根本沒有考慮過考其他中學。更慘的是,不久前還是他的嘍囉的那些家夥,以及他一向看不慣的公子哥們都穿著一中的校服神氣活現地在他麵前走過。

人一膽怯,毛病也會不請自來。這一年的年底,在外當警察的兼一叔叔暫時回鄉。兼一叔叔就睡稻盛和夫的隔壁,兼一叔叔好像得了體虱,虱子侵入了體內,導致發燒,臥床不起。稻盛和夫的母親害怕他得的是結核病,於是帶他去醫院看病。診斷結果是結核病的早期症狀,肺浸潤。又一個不祥的預感應驗了。

擔心患結核病是有理由的。因為稻盛和夫二叔夫妻兩人都因結核病而去世,之後四叔也咳血,正在休養。當時,結核病是不治之症,隻要家裏有人得了結核病,都不敢讓外人知道,都是由家裏人來看護。但實際上這種事是隱瞞不住的,外麵的風言風語已經傳開了:“稻盛家是結核病窩!”

稻盛和夫常常想,他是不是也會像叔叔那樣吐血?會不會也日漸消瘦?直到最後或許就沒救了?“孩子王”像泄了氣的皮球,整天無精打采。

一天稻盛和夫發燒,趴在床上,隔壁的租客太太隔著籬笆對他說:“和夫,這本書可能會有點難,不過你還是讀一讀吧!”這位太太遞給稻盛和夫的書是《生長之家》的主持人穀口雅春所著的《生命的實相》。他之前根本沒聽說過這本書,但是當時住在一起的叔叔患了結核病,他也隻能得過且過,所以就像撈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一樣,他如饑似渴地閱讀了這本書。

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在我們的心中有一塊磁鐵,它能夠把周圍的劍、手槍,或災難、疾病和失業統統都吸過來。

雖然當時稻盛和夫還是個小孩,但他還是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每次經過患結核病的叔叔住的房門前時,他總是因害怕感染而捏住鼻子快步穿過。父親也對他說:“這個病是會傳染的,你不要去那裏。”他自己還借來醫學書看,知道結核菌是通過空氣傳染的。雖然捏住了鼻子,但畢竟稻盛和夫還是個小孩,在經過那裏之前就已經透不過氣來,而不得不把手鬆開。因為憋得難受,相反會狠狠地吸一口氣。而他的哥哥卻毫不在意,不相信會這麼輕易地傳染,父親也是一直在叔叔身邊照顧。

當兼一叔叔已經沒救的時候,父親對母親說:“你就不用再照顧我弟弟了,接下來我會來照顧,你不要再去那裏了。”進入晚期後結核菌會異常增多,父親對此十分清楚,但還依然護理兼一叔叔。結果,父親以及若無其事的哥哥都沒事,隻有比任何人都格外注意的稻盛和夫卻染上了結核病。

唯恐避之不及的他遭此厄運,難道不是因為過分在意結核病而引來了這場災禍嗎?稻盛和夫想這一事實應驗了穀口先生所言。即使自己傳染上結核病也要好好地照顧弟弟,父親的這種對親人的愛、這種獻身精神多麼可貴。父親其實已經做好了去死的準備,因此不讓自己的妻子靠近,所有的事情都由他自己一個人來承擔。結核菌並沒有傳染給如此滿懷親情厚愛的父親,還是個孩子的他自此幡然醒悟,並借讀書開始認真思考心靈問題。

智慧小語

人的內心有一塊磁鐵,稻盛和夫用他的親身經曆告訴我們,這塊磁鐵不僅僅能影響我們的生活還能影響我們的健康。如果一個人的內心充滿的是恐懼和懦弱,那麼這個人就會處處碰壁,那些自己避之不及的事情,反而會找上門來。所以,想要事事順心,一定要有一顆積極、堅強的內心。

人生如戲,主角就是我們自己

稻盛和夫如是說:“人生是一台戲,這台戲的主角就是我們自己。花費畢生精力去演一台什麼樣的戲,這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麵對的問題。”

精彩解讀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經常能聽到一些演員這樣說。稻盛和夫在談到自己的人生價值觀時也曾說:“人生是一台戲,這台戲的主角就是我們自己。花費畢生精力去演一台什麼樣的戲,這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麵對的問題。”

每個人的一生都在演出一台戲,無論這場戲是悲劇還是喜劇,是豐衣足食還是饑寒交迫都由你親自上演。在稻盛和夫先生剛剛踏入職場的時候,他進入了鬆風工業,一個即將倒閉入不敷出的企業。這時,稻盛和夫先生的舞台是殘破的,灰暗的、簡陋的。他也一度想離開鬆風工業,和同事一起參軍。在受到家人的阻撓後,他放棄了離開鬆風工業的想法。常常對自己說:“不要想太多了,總之先好好去做眼前的工作。”就這樣,他按照上司的指示:“新的電子時代必將到來,比起製造瓷瓶,開發新型陶瓷材料更有價值,這種材料在電子時代一定大有可為,你就幹這個吧。”他腦海中想著:“反正已經無處可去,再怎麼怨天尤人也沒有用,幹脆埋頭研究新型陶瓷吧。”也就是說既然有時間發牢騷、鳴不平,還不如全身心投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