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文章裏麵提到了川軍,有一部分老師就提出了質疑:川軍可是國民政府的地方武裝,是軍閥的部隊,你楊宇怎麼能提出要去緬懷他們?並且向他們致敬呢?也有一部分老師覺得:連偉人都曾經說過,“八年抗戰,川軍之功,殊不可沒。”,劉湘在抗戰之中病故以後,偉人還在唁電中高度評價為,“國家失一棟梁,川軍失一主帥。”
最後,還是由學校德高望重的嶽潔老師做主,給出了作文滿分的決定性意見,作文爭議才宣告結束……
救人風波發生在第二天,即9月2號的下午張坎村。
李斌利用周六休息去張坎看望很久沒見過的外公。看罷外公的李斌,騎著自行車在回家途中,路過村子的魚塘邊時,發現一小男孩在魚塘的水裏命在旦夕,李斌來不及脫衣服就跳下去把人救了出來,經過李斌及時施展搶救措施,讓小男孩活了過來,在路上,有不少人就問李斌為什麼一身濕漉漉的,他隻好說明了具體情況。
李斌自己默默回家守口如瓶,可其他人就將事情四處傳揚開來,也傳到了依政縣一中學校裏,老師和同學們都覺得這是一件大好事,應該給予宣傳和表彰。
學校很重視,就派人去了解情況,結果回來的人說道:“被救的小男孩9歲,小學二年級學生,張坎村村民,那天在魚塘邊玩耍,不小心掉入魚塘裏起不來了,後來被楊宇救上岸時已經深度昏迷,不知道楊宇用了什麼方法將他救活了過來,又問到當地的其他群眾,有個姓蔡的大爺告訴我們說,那小孩家成分是富農。”
這下,學校就掀起了救人風波:
有人說:“富農是革命的對象,不應該救他。”
也有人針對性地說:“八月上旬,中央就宣布文化大革命結束了,對富農就沒有革命一說了。”
又有人說:“富農是反動階級,對救富農分子的人進行表彰,就會傷害貧下中農的階級感情。”
也有人說:“富農怎麼啦,富農又不是階級敵人,也是貧下中農爭取和教育的對象嘛,何況,救人的時候,都要先問問、或先調查一下被救者的成分如何嗎?還談什麼革命人道主義精神?”
還有人說:“救人者是教師和工人的孩子,他救人沒有想過其他的,而隻是為了救人一命而已,自己不顧個人安危、不顧打濕衣服,救了一個人的生命,這有什麼錯?”
還有人還翻出來,李斌在洪災中勇救三個落水群眾的事跡來,說:“這個人就是青少年學習的榜樣,就是要向他學習,他臨危不懼、奮不顧身的精神,就是我們這個時代青少年需要的品質、應當培養的品德、應當學習的新風尚。”
在校務會上,陳澤森校長講了李斌同學在假期中,組織愛心誌願者小組為受災群眾募集資金和物資的事情,還在羊安鎮劃著獨木舟救起一家三口人的動人事跡,陳校長語重心長地對與會的各位校級領導說道:“我們學校的校訓是:敬德修業、勵誌篤行。校風是:唯實唯真、尚善尚美。我們搞教育的人務必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尊重事實、尊重規律,踏實做人、認真做事,崇尚良善、崇尚美好。對這樣不顧個人安危見義勇為,不計個人得失扶危濟困的人,我們不去宣傳表彰,難道要去宣傳表彰那些見死不救、趁火打劫的人嗎?我希望校團委和校黨委,要按照我們黨實事求是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大力弘揚正氣、樹立新風,認真發動群眾、組織材料,推薦授予李斌同學為優秀共青團團員的稱號,報請上級團委和黨委批示。”
後來,又發掘出來李斌兩次救楊宇、幫助村中的孤寡老人、救助兩名失學兒童,以及參與三次救火等好幾起先進典型事跡,共青團縣委、共青團省委、共青團中央先後授予李斌為優秀共青團團員光榮稱號,其先進典型事跡陸續在《中國青年報》上刊登,李斌成為了全國青少年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