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情係塞北(1)(1 / 3)

1

雲淡風輕,天高氣爽,寥廓的塞北大地,沐浴在一片和煦的秋陽裏。被曆史遺棄的古長城,帶著累累傷痕和無數痛苦的回憶,向東北蜿蜒而去,消失在天際。

榆林南門外機場上,一架從西安來的軍用飛機剛剛著陸,佇候已久的八十六師師長高雙成,率領師部官佐和榆林各界代表,就匆匆迎了上去。

“立卿兄!我給你當參謀長來了。”

身穿咖啡色長袍的鄧寶珊,健步走下舷梯,笑容滿麵,雙手抱拳,朗聲說道。

比鄧寶珊還年長數歲的高雙成,戎裝筆挺,馬靴雪亮,肩章帽徽武裝帶,樣樣俱全。舉手恭恭敬敬地行了個軍禮,用滿含期待的目光注視著鄧寶珊,說:

“軍團長!歡迎你來領導我們抗戰。”

兩雙厚實的手緊緊握在一起,給榆林握出了一個新的局麵。

歡迎的人們,注視著鄧寶珊一行,不禁暗自嘀咕:這個文靜儒雅的大高個兒就是鄧寶珊?一個軍團長,怎麼才帶來四個人?……

但是,在坐困愁城的高雙成心目中,鄧寶珊的到來,卻勝似十萬雄兵——

這榆林,曆來是兵家必爭的邊塞重鎮。秦始皇抗擊匈奴,派大將軍蒙恬和公子扶蘇長期在此駐守,修築長城。北宋時,文武雙全、“先天下之憂而憂”的範仲淹,在此抵禦過西夏鐵騎的入侵。明朝,沿長城邊防線設置九個軍事重鎮,合稱“九邊”,榆林是最中間一鎮。城北紅石峽的峭壁上,至今留有“威鎮九邊”的明代石刻。這地方,東帶黃河,與晉西北僅一水之隔;北枕長城,連接地處毛烏素大沙漠的伊克昭盟;西經三邊,直通甘肅、寧夏;南走延安,跟陝甘寧邊區唇齒相依。對抗擊日寇西侵,保衛西北大後方,無疑是一個重要屏障。

高雙成所部八十六師,連同地方團隊,約計15000餘人,原係陝北鎮守使井嶽秀的部隊,駐紮陝北已23年。井嶽秀,乃辛亥革命西北先驅人物井勿幕胞兄,當年也是陝西辛亥革命領導人之一,後統轄陝北23縣,卻成為割據一方的土皇帝。去年,井嶽秀因手槍失火而死,旅長高雙成繼任師長。由於多年秉承蔣介石的意誌跟紅軍敵對,地盤一天天縮小,此時僅占有橫山、榆林、神木、府穀四縣。國共重新合作後,雙方雖已停止戰鬥,但看到紅軍重兵壓境,高雙成總擔心將自己吞並。同時,隨著日寇西侵,歸綏、包頭、太原相繼失陷,榆林不僅成了抗日前線,各地潰退的部隊和黨政機關蜂擁而至,擠居一處,大有喧賓奪主之勢,使出身行伍、隻知帶兵打仗的高雙成也無法周旋。如何應付這複雜的局麵?南京政府曾派一位大員前來坐鎮。誰知那大員皺著眉頭,看看荒涼破舊的山川城郭,二話沒說,又匆匆爬上飛機返回。因此,接到任命鄧寶珊的通知,高雙成真是喜出望外!雖然,兩人隻是在20年前有過一次短暫的交往,可是,鄧寶珊那顧大局、講信義、重然諾的可貴品格,還是給高雙成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那是1917年的冬天,正被陝西督軍陳樹藩通緝的鄧寶珊,受胡景翼秘密召喚,離開北京,經歸綏、包頭潛往榆林井嶽秀防區,欲返回關中參加“反段討陳”運動。在榆林,他勸說井嶽秀及其主要將領,對胡景翼給予支持。井嶽秀首鼠兩端,對陳樹藩和胡景翼都不想得罪,對鄧寶珊的態度極其冷淡。而且,他在部隊完全是封建軍閥家長製那套作風,部下都喊他“十哥”、“十爺”,根本不容許發表不同意見。隻有高誌清和高雙成,對鄧寶珊的主張在暗中表示同情。臨別時,高誌清還送給不名一文的鄧寶珊200塊銀元,作為盤費。但是,年輕的鄧寶珊卻毫不氣餒,反勸高誌清和高雙成同舟共濟,幫助井嶽秀帶好這支部隊……

現在,國難當頭,自己的地位也在風雨飄搖之際,能夠有鄧寶珊這樣一位心胸寬廣、足智多謀、素孚眾望的上級,來與他共渡時艱,高雙成當然會感到由衷的高興。

夜,秋風陣陣,鍾樓簷角,鐵馬丁冬。榆林城內外,不相統屬的各種番號的雜牌部隊,驚魂未定,亂作一團。高雙成請鄧寶珊住進他師部院內的西花廳,親自安排好侍從和警衛之後,當即就榆林的局勢,跟鄧寶珊迫不及待地來交換意見。

“軍團長!接到通知,我就在盼望你啊。現在的榆林,可熱鬧哩!”心直口快的高雙成開門見山地說道,“東北麵,日本人一天天逼近;南麵,共軍陳奇涵,在綏德設有警備司令部,火停了,氣還沒有消。這四個縣的地盤,各路諸侯俱全:察哈爾、綏遠兩個省政府及所屬機關,察哈爾蒙旗特派員公署,綏境蒙旗指導長官公署,馬占山東北挺進軍,白鳳翔騎六師,白海風蒙旗獨立旅,何柱國東北軍殘部……都在征糧要草,拉佚派款。別說榆林百姓叫苦連天,連伊克昭盟的蒙旗王公,也日夜驚恐不安。這樣下去,就是日寇不來進攻,自己人也難免由亂生變……”

鄧寶珊屏聲靜息地聽著,慢悠悠轉動一雙眼珠,細細思謀。

離開蘭州之前,他對全國的抗戰形勢,已作過一番認真分析。根據國際力量對比,按照國共兩黨地位和彼此長期鬥爭的曆史經驗,他認為,這場全民族的對日抗戰,將是長期的,也將是十分複雜而微妙的。最後勝利一定屬於中國,但最後勝利的取得必須依靠全民族的覺醒。而一個民族的覺醒——科學與民主的誕生,必然使任何獨裁統治難以為繼。因此,國共兩黨,在抗日勝利之前不可能徹底決裂,但也不可能有完全一致的合作。對榆林來說,必須首先處理好他與高雙成的關係;同時,也必須與共產黨捐棄前嫌,互助互讓,事事以大局為重,不斷協調與周圍各個部隊以及蒙族王公的關係,才有可能立於不敗之地。.為了示人以誠,不引起高雙成的疑慮,鄧寶珊飛赴榆林時,才僅帶了四名隨員。現在看來,跟心直口快的高雙成相處,並不困難。但是,如何才能盡快穩定榆林的混亂局勢呢?聽了高雙成的介紹和分析,鄧寶珊才總算從一團亂麻中,理出了一個頭緒。於是,點起香煙,提個神兒,用商量的口吻微微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