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麵書中已經說過,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為什麼取這個名字?
不同的史書有不同的記載,但占優勢的說法是因為朱元璋和明教之間斬不斷的關係。
這個不過多深究,我們隻知道這個大明帝國在曆史上存續了三百餘年,為中華民族的曆史,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朱元璋,出身於農村,一個小山村,孤莊村。
祖上世世代代是農民,他還是曾經的放牛娃。出身低微的自卑感,一直是困擾朱元璋的一道符咒。他曾經考慮過找個光先的祖先,但上追了數百年,隻有朱熹一個大聖人,但也不敢盲目的生搬硬套,此事就此作罷。但如果哪個大臣膽敢在他麵前提起出身問題,那絕對是觸碰了他的逆鱗了。
朱元璋出身低微,從小飽受磨難,所以他深知民間疾苦。當了皇帝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休養生息,輕徭薄賦,在民間大力恢複生產,並且頒布了數道詔令,製定了大量的重農的政策。這一點,好像曆代王朝的開國皇帝,都非常重視。
在經濟上,鼓勵農桑,獎勵墾荒。當然對商人,采取征收重稅,打壓商人。
在中國古代,農業是國家生存的根本,而商業被認為是投機取巧的行當,所以重農抑商、重本抑末是整個封建社會的基本國策,明朝也不例外。
在製度建設上,基本上照搬了元朝的中央機構,設中書省,下設六部,但後來借著胡惟庸把宰相給廢了,這是後話。
在選官製度上麵,依然是科舉選官。
說到科舉製度,大家應該比較熟悉。明朝又進一步擴大了科舉考試,社會向學風氣又濃了起來。全社會都在挑燈夜戰,熟讀背誦四書五經。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求得功名。
在科舉考試方麵,明代發明了八股取士。八股文,分為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束股八個部分,考試過程中,必須使用排比對偶句,字數有嚴格規定,五百字,不能多也不能少。
在寫文章的時候,能不能加入個人見解?當然不可以,科舉考試有藍本,就是朱熹寫的《四書五經集注》。所有考生必須按照朱熹的思維模式來答題。
科舉考試分為三級,第一級是院試,屬於州縣一級的考試,相當於今天的高中生吧,考試合格了,稱為“秀才”,取得了參加省一級考試時門票。
第二級是省一級的考試,稱為鄉試。三年一次,考過了稱為“舉人”。相當於今天考上大學,大學畢業具備了當官的資格了。
第三級的考試就是中央統考了,通過會試後,再去參加皇帝的麵試。皇帝麵試的前三名,稱為“狀元、榜眼、探花”。我們經常聽說的“三元”,鄉試第一名稱為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殿試第一名叫狀元。
回過頭來捋一捋,感覺這考試好難好複雜!所以非常佩服那些“連中三元”的才子們!
但是大部分的讀書人,默默無聞的挑燈夜戰,有的七八十歲,還沒有走出州縣。
在“學而優則仕”的誘惑之下,讀書人付出畢生精力去熟讀四書五經,研究朱熹的《集注》。
說到這裏,想必各位都都看明白了,大明帝國是想通過這種方式,實現思想控製。這種思想控製也確實非常有效,大明帝國延續了三百餘年。
對民間,製定“黃冊”,人口普查,登記戶口,分為戶貼和戶籍,詳細登記了信息。並且以職業定籍,分為民戶、軍戶和匠戶。對百姓的人身進行嚴格的管控。
經過一係列措施,大明帝國政權鞏固了。常言道,“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朱元璋的開國功臣,朱元璋對他們的能力非常的了解。劉伯溫,一個能掐會算的謀士,朱元璋能看到的,他能看到,朱元璋看不到的,他還能看到,所以令朱元璋寢食難安!
李善長,他的老鄉,一路走來關係很鐵的那種。但是朱元璋對他也是不放心,因為這個人的戰鬥力太強了!
徐達,更不用說,南征北戰,在軍中的威望不比朱元璋低!
朱元璋當了皇帝,對他這些功臣一萬個不放心,他在努力的想一個辦法把這事解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