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掉圍困燕王府的兩個將領,暫時解了王府之困。
接下來怎麼選擇?好像沒得選擇了,必須得造反了。造反這個事,不成功便成仁。
成功了,將士家屬們跟著加官進爵,失敗了肯定是株連九族,斷子絕孫了。
將士們也明白,他們現在沒得選擇,隻能跟著燕王朱棣鋌而走險了。
沒有一個人心裏有底,心情都非常的沉重。反了就反了吧,說幹就幹,全力以赴!
朱棣命令將士們奪取北平。僅僅用了三天的功夫,把朱允炆精心布置的機關全給破除了。
朱棣占領了北平,開啟了自己的反叛之路。
雖然事實上開始反了,但是朱棣不想背負大逆不道的罵名,他為自己找了個很好的理由。
這個理由是朱元璋提供給他的。朱元璋當時為了防止奸臣作亂,給了藩王起兵勤王的權力,也就是說,如果皇帝身邊有奸臣作亂,藩王是可以起兵征討的。
朱棣就命令自己身邊的謀士起草了一個奏章,大張旗鼓的送給建文帝,告訴皇帝,你身邊出了奸臣,作為藩王,要出兵“靖難”了,要清君側了。
朱棣口中的奸臣,不就是朱允炆身邊的那些提出削藩建議重臣嗎?
現在要真刀真槍的開幹了。
朱棣已經做好了周全準備,理由也充分了,那就開幹吧。
朱允炆一看,皇叔帶著大軍浩浩蕩蕩的來了,趕緊派人應戰吧。但是找了一圈,卻沒找到一個合適的人選。那些著名的,能幹的功臣都被朱元璋給清理的差不多了,隻留下了一個擅長防守的耿炳文。
朱允炆卻沒用好耿炳文,交給他三十萬大軍,寄予厚望,希望他能一舉平叛這次反叛。
沒讓他進行他擅長的防守,卻命令耿炳文進攻,這本身就犯了大忌。
在大軍出發前,朱允炆跟主將耿炳文說了一句話:“不要讓我背負殺害叔叔的罪名。”
你說這是什麼事?兩軍打仗,卻不能傷害對方的主帥?這仗怎麼打?
聽到這個命令,估計耿炳文一頭霧水,心裏飄過一萬句罵人的話。
皇帝下命令了,不敢違背,照著執行就是了。
耿炳文帶領大軍叨叨真定這個地方,還是發揮了他的長處,在這個地方布置了嚴密的防守陣勢。形成協同作戰的三角陣勢。如果是麵對的其他他,他可能完勝,但是他麵對的是可怕的朱棣。
朱棣選擇了仲秋之夜發動進攻,並且利用時間差成功設伏,一舉擊潰了耿炳文的先頭部隊。
前麵說過,耿炳文作為一個老將,擅長防守,不善於進攻,麵對這個具有驚人軍事能力的朱棣,他束手無策,指揮著三十萬大軍不斷的合兵,等著朱棣出擊。
朱棣對耿炳文來了個前後夾擊,包餃子,三十萬大軍隻剩下少數殘兵敗將逃竄。
在這場決戰中,朱棣輕鬆完勝,而耿炳文輸的心服口服。
耿炳文戰敗的消息傳到皇帝耳中,朱允炆突然認識到問題比他想象的要嚴重,有點慌了。
在黃子澄的建議之下,朱允炆派出了李景隆進行第二次出征。帶著五十萬大軍,承載著建文帝的希望,李景隆出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