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鄭和下西洋(1 / 1)

鄭和,原名馬三保,隨著朱棣參加靖難之役,在鄭橋那個地方立了大功。

朱棣當了皇帝後賜馬三保姓鄭,改名鄭和。

鄭和成了朱棣的貼身太監,成了國姓爺,深得朱棣信任。

建文帝朱允炆在皇宮失火失蹤後,朱棣派出了兩隊人馬尋找。

其中一隊由鄭和率領,去了海外。

鄭和出海除了尋找建文帝朱允炆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是示中國之富強,他要帶著他的戰艦去炫耀國威,耀兵異域。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他帶著朱棣遠大的理想:通過耀兵異域,通過和平的方式顯示中國富強,讓周邊的小國前來朝拜,形成那種天朝上國,萬國來朝的朝貢體製。

1405年,鄭和的船隊奉命啟航了。

他的船隊配置非常的豪華,清一色的巨無霸寶船。

每艘船的高度大約三層樓那麼高,有十二張帆,桅杆高達十幾米,錨和舵也非常大。

整個船隊的編製,有戰艦,有指揮艦、有補給艦。

前後左右是巨無霸戰鬥艦隊,中間是補給船隊和指揮船隊,也稱為旗艦。

就這樣,鄭和帶著兩萬七千多人向著西洋出發了。

從占城出發,一路南下,途經爪哇,經過馬六甲海峽,然後到達蘇門答臘島、錫蘭山等地。

鄭和一路和這些國家和地區進行友好交流訪問,並開展貿易活動。

這些國家也紛紛派出使者,到中國給中國的皇帝進貢。

一年以後,鄭和到達印度的古裏地區,把皇帝的詔書宣讀完畢,任命古裏統治者為古裏國王,到此為止,鄭和的使命算是完成了,開始準備返航。

古裏這個地方,曾經派使者前往中國朝貢,並且向中國稱臣,所以才有了上麵的鄭和宣讀詔書一事。

在鄭和的船隊返航過程中,在三佛齊這個地方,遭遇了海盜陳祖義。

鄭和的船隊非常輕鬆的解決了這些海盜,然後繼續揚帆回國。

回到京城,鄭和受到朱棣最高規格的接待。

這次遠航是第一次遠航,船隊不僅帶回了各國的貢品,而且各國使臣見識到大明的強大,他們對大明非常的敬仰,紛紛向大明皇帝進貢稱臣。

這時候,坐在皇位上的朱棣,意氣風發,真切的感受到泱泱大國,軍事強國的榮光。

於是在朱棣的要求之下,鄭和在1407年開始了他的第二次遠航。

到1433年,鄭和先後進行了七次下西洋。

經過鄭和的遠洋航行,大明帝國和西洋國家建立了友好的往來關係。

鄭和每到一個地方,給予這些國家豐厚的禮品,這些國家的使臣到大明朝貢,大明帝國也給予豐厚的回報。

這些船隊到了這些國家和地區,從來沒有主動攻擊過,一直帶著和平的使命交往。

所以這些國家也願意前來朝貢。

在大明朝,逐漸形成了這種萬兵來朝的朝貢體係。

但是維持這種厚往薄來的朝貢體係,是需要強大的物力支持的。

給大明帝國造成沉重的財政負擔,鄭和下西洋,進行了七次,就無力維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