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在讀大學時學的專業是法律,但他對哲學和曆史尤其有興趣,獲得了耶拿大學授予的哲學博士學位。1842-1843年,馬克思作為《菜茵報》的編輯,第一次遇到要對所謂物質利益發表意見的難事,推動他轉向研究經濟關係,並從而走向社會主義。馬克思開始認識到:“法的關係正像國家的形式一樣,既不能從它們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般發展來理解,相反,它們根源於物質的生活關係,這種物質的生活關係的總和,黑格爾按照18世紀的英國人和法國人的先例,概括為“市民社會’,而對市民社會的解剖應該到政治經濟學中去尋求。”
馬克思於1843年10月遷居巴黎,開始了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到1845年1月離開巴黎前夕,他已寫下了7本涉及經濟學原理、經濟學史和現實經濟問題的筆記,這些筆記被稱作“巴黎筆記”。馬克思在1844年5月底6月初至8月完成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是他建立政治經濟學理論體係的第一次嚐試。1845年,馬克思移居布魯塞爾後,進一步鑽研了大量的關於政治經濟學理論和經濟史的文獻。這一時期,馬克思在他寫的一係列著作中,都涉及或專門闡述了政治經濟學理論問題,其中主要的著作有《德意誌意識形態》(與恩格斯合著)、《哲學的貧困》、《雇傭勞動與資本》、《關於自由貿易的演說》和《共產黨宣言》(與恩格斯合著)。
1848年,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失敗,馬克思被驅逐出德國,以後定居倫敦。馬克思利用大英博物館圖書館收藏的政治經濟學著作和資料,研讀了可能發現的所有重要的經濟學文獻。1853年,馬克思已寫下了包括24個筆記本的筆記,這些筆記被稱作“倫敦筆記”。
1857年到1858年5月,馬克思寫下了一係列經濟學手稿,被稱作《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手稿是馬克思自1843年以後的 15年間對政治經濟學研究的結晶,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以及政治經濟學理論體係的與構做了詳細的論述,對勞動價值論、貨幣理論、剩餘價值理論和資本主義經濟動趨勢做了科學的論述,標誌著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的基本形成。1859年,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公開出版,這是馬克思出版的政治經濟學著作的六個分冊中第一分冊的一個部分。1863年7月,思完成了一部包括23本筆記的手稿,被稱作《經濟學手稿(1861-1863,在這部手稿中,馬克思進一步完善了勞動價值論,周詳地闡述了剩餘價值理論,並在更深的層次上,對資本主義經濟運動趨勢做了論述。在寫作第二分冊時,馬克思決定將這一分冊的內容擴展為一部獨立著作,題名《資本論》,而把《政治經濟學批判》作為副標題。1867年,《資本論》第1卷終於在德國漢堡出版,它標誌著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終形成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最終確立。恩格斯指出,“自從世界上有資本家和工人以來,沒有一本書像我們麵前這本書那樣,對於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資本和勞動的關係,是我們全部現代社會體係所圍繞旋轉的軸心,這種關係在這裏第一次得到了科學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