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地震的預測(1)(2 / 3)

井水是個寶,地震有前兆。

無雨泉水渾,天幹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氣泡。

有的變顏色,有的變味道。

2.生物異常

多次震例表明,動物是觀察地震前兆的“活儀器”,它們往往在震前出現各種反常行為,向人們預示地震的臨近。目前已發現有上百種動物震前有一定反常表現,其中異常反應比較普遍的有20多種,常見的有大牲畜,如馬、驢、騾、牛等;家畜,如狗、貓、豬、羊、兔等;家禽,如雞、鴨、鵝、鴿子等;穴居動物,如鼠、蛇、黃鼠狼等;水生動物,如魚類、泥鰍等;會飛的昆蟲,如蜜蜂、蜻蜓等。有調查發現,魚的反應最明顯,豬的反應最遲鈍。

常見的動物異常現象有驚恐反應,如大牲畜不進圈,狗狂吠,鳥或昆蟲驚飛、非正常群遷等;抑製型異常,如行為變得遲緩,或發呆發癡,不知所措,或不肯進食等;生活習性變化,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動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活動等。

1975年2月4日海城、營口發生的7.3級地震前一個半月,就有冬眠的蛇出洞,許多鵝驚慌失措,亂叫不進窩,有的還飛起來。震前一兩天豬不吃食,用力爬牆、拱門等現象。

唐山地震前,有人發現家裏魚缸中的金魚爭著跳離水麵,躍出缸外。把跳出來的魚放回去,金魚居然亂撞缸壁不止。更有奇者,有的魚尾朝上頭朝下,倒立水麵,竟似陀螺一般飛快地打轉。撫寧縣墳坨公社徐莊的一些農民在地震前3天,看見100多隻黃鼠狼,大的背著小的或是叼著小的,擠擠挨挨地鑽出一個古牆洞,向村內大轉移。唐山地區灤南縣城公社王東莊一個農民在地震前一天,看到棉花地裏成群的老鼠在奔竄,大老鼠帶著小老鼠跑,小老鼠則互相咬著尾巴,連成一串。

汶川地震前綿竹市西南鎮檀木村出現了大規模的蟾蜍遷徙:數十萬隻大小蟾蜍浩浩蕩蕩地在一所製藥廠附近的公路上行走,很多被過往車輛軋死,被行人踩死。密密麻麻的蟾蜍布滿了村道,分布在農民的菜園和空地裏,大量出現的蟾蜍使一些村民認為會有不好的兆頭。而同期在江蘇省泰州市也出現了類似的現象,在當地東風橋路麵上,成千上萬隻深褐色、指甲蓋大小的癩蛤蟆結隊穿越公路。這些新繁殖的小家夥是經由一座引坡而從老通揚運河裏爬上大橋的,它們排成了一道浩浩蕩蕩的長隊,向橋北慢慢爬去,顯得很有“秩序”。

動物為什麼能事前知道地震?這是因為許多動物的器官對地震災害特別敏感,它們比人能提前知道災害的來臨。

一些動物的聽覺大大優於人類的聽覺。比如,人耳隻能聽見音頻為1000~14000赫茲的聲波,而貓、狗和狐狸卻能聽到音頻高於60000赫茲的聲音,至於老鼠、蝙蝠、鯨魚和海豚,可以發射和接收音頻超過100000赫茲的超聲波。

除了超聲波,動物們還能傳感音頻每秒鍾隻有100赫茲或不到100赫茲的次聲波,次聲波不僅我們的耳朵聽不出來,就是地震儀器也極少能把它測定出來。

因此,它們能遙感出數百千米之外雷電和洋底海嘯的聲波。

中國科學院對鴿子與地震關係進行了實驗觀察,發現鴿子腿部的脛骨和腓骨骨膜之間,有一種橢球狀小體,比小米還小,約有百餘顆,有神經連著,形如一串葡萄。它們對震動十分敏感,刺激振幅達十分之幾微米,就引起神經電發生。生物物理所用100隻鴿子實驗,將50隻鴿子腿上的小顆粒切除,另50隻保留不動,在4級地震前,後者驚飛不已,前者安靜如常,說明切除鴿子腿部顆粒後,它們對震動的敏感性大大降低。

有些植物在震前也有異常反應。如1971年12月30日長江地區發生4.75級地震前,一顆包好的黃芽菜,在頂部抽心開花;青菜在葉子上開花;芹菜應在春天開花,結果提前在12月就開了花;山萸藤也開了花;竹筍在農曆九月就開了花。無獨有偶,1975年2月4日在營口地震前一年的11月下旬,杏樹也“異常”地開了花。

3.氣象異常

人們常形容地震預報科技人員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間管空氣”,這的確非常形象。地震前,天氣也常常出現反常現象。主要有震前悶熱、久旱不雨或陰雨綿綿、日光晦暗、怪風狂起、六月冰雹等,這些現象如頻繁出現,人們則應加強警惕,多多觀察是否有其他更多異常現象。

4.地聲異常

地聲異常是指在大地震發生的時候,普遍有發出聲響的現象,這就是地聲。其聲有如炮響雷鳴,也有如載重車行駛、大風鼓蕩等多種多樣。當地震發生時,有縱波從震源輻射,沿地麵傳播,使空氣振動發聲。由於縱波速度較快但勢弱,人們隻聞其聲,而不覺地動,需橫波到後才有動的感覺。所以,震中區往往有“每震之先,地內聲響,似地氣鼓蕩,如鼎內沸水臌脹”的記載。如果在震中區,3級地震往往就可聽到地聲。地聲是地下岩石的結構、構造及其所含的液體、氣體運動變化的結果。地震和地聲是同時發生的,不過前者是在固體中傳播,後者是在空氣中傳播,由於傳播介質不同,因此,通常人們聽到地聲的時候,地震馬上就要發生了,其間歇不過幾分鍾,甚至更短。因此在聽到地聲時,敏捷地跑出危險區還來得及,稍一遲緩就來不及了。但是地聲的出現也並非完全源於地震,也許是地下岩石破裂發出的聲音,具體原因還有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