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冰坨逐漸融化,露出其中大小不一的各類魚蝦,甚至還有奇形怪狀的八爪魚。
魚和蝦,人們都見過,知道可以燉,也可以大火紅燒。八爪魚看上去很有彈性,和別的魚長得不同,怎麼做好吃,誰也拿不準。
張小玲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八爪魚扔鍋裏燉了,再放上醬和蔥段,聞起來還好,吃起來卻太有韌性,無處下嘴。金廣森隻好把八爪魚切碎了再回鍋,一家人就這樣度過了獨特的海味春節。
後來,春雪有了個比她小兩歲的弟弟春海。
雖然毛主席講了,婦女能頂半邊天,但是人們大多擺脫不了重男輕女的思想。
張小玲有了兒子,頗為自豪,常常顧著哄春海,就把春雪晾在一旁了。無論滿月還是抓周,隻要是有儀式感的活動,張小玲都會為春海置辦。
儀式感使人們平淡生活中的一抹亮色。山村裏沒有什麼辦活動的場地,她就把自家院子布置起來,給兒子換上顏色鮮豔的衣裳,盡可能吃點兒好的。
春海也是個天生機靈的孩子,不用學就知道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他一鬧起來,就能混上吃更多的剔骨肉。
農家的豬肉味道很醇厚,最好吃的部分就是挨著骨頭生長的活肉,不像裏脊那樣柴,很有彈性。
家裏的奶粉不夠孩子吃,春雪有時候熬一鍋棒麵粥,加上肉沫,喂給孩子。
那時候養孩子,誰也不知道孩子小的時候不該吃鹽。大人吃菜葉沾大醬的時候,偶爾也給孩子喂一點,孩子沒出什麼問題,還挺壯實。
小小的春雪對世界充滿大大的好奇。從學會走路開始,他就愛到處玩耍,先是在自家院子裏追逐雞鴨、戲弄狗子,後來發展到逗弄別人家的狗,被狗叫聲嚇到,才收斂一點點。
孩子們上托兒所,需要自己帶吃的,學校沒有提供午餐。冬天,用大茶缸子在火爐上熬一點帶油加鹽的大米粥,就算好吃的了。
孩子們的物質條件稱得上貧瘠,但心靈確實充實的。
春雪小時候,最愛去村子裏高聳的白樺樹林。樹很老了,樹皮會自動脫落下來,手一撕,就是一張整整齊齊的樹皮紙。
樹皮紙可以用來寫字畫畫,攢得多了,還可以用線縫在一起,形成小小的樹皮本。雖然記不了很多事情,但這本子有意思,哪個孩子做成功了,總要去小夥伴麵前炫耀一番。
漸漸地,春海長大了,不愛喝粥了。他總是趁著玉米麵還沒有熟透的時候,從鍋裏扒拉半生不熟的顆粒出來嚼,等到粥煮好卻不肯喝了,誰勸都不聽。
兩個孩子都在父母工作的五道庫小學念書,追跑打鬧,一個比一個歡。
男孩子長個兒慢,春海有時候在學校挨欺負,還要春雪為他出頭。春雪逐漸有了老大的做派,並一直把這份責任感延續下去,此後的人生中也總是自發地照顧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