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一統晉業興(1 / 2)

--晉武帝時代的大好局麵

魏晉風度,聽上去似乎那麼令人向往--竹林七賢,劉伶醉酒,阮籍傲歌,嵇康撫琴,王衍清淡,名士風流,人物俊爽。但真正掀開那一頁厚重的史書,更多的是刀與火的殺伐,是淚與血的呻吟,是奸謀的肆行與忠義的淪喪。西晉司馬氏在太康元年(280)俘孫皓三分歸一統,結束了自董卓之亂長達91年的分裂。但是,天不祚晉,晉武帝沒有選對繼承人,他的白癡兒子晉惠帝襲位,土木偶人一樣,任由黑醜娘們兒賈南風亂政,骨肉相殘,朝局紊亂,很快就導致了血雨腥風的“八王之亂”。人民死傷無數,兵戈相接不歇,中原板蕩,重墮分裂,兵來馬往,殺戮循環,生靈塗炭--“風流總被,風吹雨打去”。

晉朝司馬氏得國,同曹魏差不多,“欺他寡婦與孤兒”。但曹操、曹丕父子英雄,芟夷群雄,一統北方,使弱漢得以苟延殘喘,如同摘下一顆自栽果樹的果實,安享帝座,還能讓人信服。司馬懿受魏明帝把臂相托,老家夥裝病、裝傻、裝老年癡呆,趁機幹掉曹魏宗室曹爽,從彼時起,祖孫三代一直把持國權。“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矣”。奸雄生奸雄。魏元帝鹹熙二年底(265),司馬炎在老爸死後不久就篡位,建立晉朝,史稱西晉。

魏朝末年,三國時代的老英雄們早已病死、戰死。蜀國更是在諸葛亮死後政事紊亂,扶不起的劉阿鬥隻能在鄧艾奇兵壓境下攜城投降。吳主孫皓暴虐,群下離心,王浚樓船排江來,金陵王氣黯然收。晉武帝太康元年(280),降孫皓三分歸一統,晉朝終於正式結束了漢末三國以後分裂的局麵。“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矣”。晉武帝並非胸懷大誌、深謀遠略的雄才之主,也就是運氣好,該趕上的都讓他趕上了,NFDA2人走狗屎運。但凡事泰極否來,“帝既平吳,專事遊宴,怠於政事,掖庭殆將萬人。常乘羊車,恣其所之,至便宴寢,宮人竟以竹葉插戶,鹽汗瀝地,以引帝車,而(皇)後父楊駿及弟珧、濟始用,交通請謁,勢傾內外”。

皇帝好色,並非什麼大不了的罪惡。但中後期皇宮內的後宮佳麗人數竟超出萬人之多,確也顯示出這位皇帝的“色勁”太過頭了些。當然,滅蜀平吳,天下一統,確實是不一般的宏興偉業,天時地利人和加上億萬種偶然聚集到一處才能實現。司馬炎畢竟是俗人一個,缺乏帝王應有的深思熟慮和“萬世帝基”的遠圖,衰亡之征,已露端倪。

但說句公道話,司馬炎雖逼魏帝曹奐禪位,但他本人卻不失厚道,降主如劉禪、孫皓,前代主如曹奐,都是錦衣玉食好宮殿、好仆婢豐厚供養著,未曾加以殘害。對於忤意的臣下,武帝也有容人之量。太康三年,司馬炎在南效行祭祀禮後,興致不錯,便問身邊陪同的司隸校尉劉毅:“朕與漢朝諸帝相比,可與誰齊名啊?”劉毅不假思索,回道:“漢靈帝、漢桓帝。”司馬炎吃驚大過生氣,問:“怎麼把朕與這兩個昏君相比?”劉毅說:“桓、靈二帝賣官錢入官庫,陛下賣官錢皆入私門,以此言之,還不如桓、靈二帝。”司馬炎聞言大笑:“桓、靈之世,不聞此言,今朕有直臣,固為勝之。”由此,可見晉武帝的大度和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