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劉邦入關中(1)(1 / 1)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開創了一個帝製的時代,雄才偉略的秦始皇認為,這個絕無僅有的偉大帝國一定會傳至萬世,足以不朽。

秦始皇北築長城,南修靈渠,建造秦直道,自以為能將帝國傳至萬世,同時也把秦國的思想與生活方式強加給六國。這位中國曆史上的第一皇帝憑借武力,將個人意誌強行附加於當時所見的“世界”當中。

秦始皇生前一定沒有想到,僅僅在他死後的第三年,劉邦就帶領著他的農民軍弟兄進入了鹹陽。又是什麼樣的原因使曾經無法戰勝的秦軍一敗塗地了呢?

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王子今

很多學者認為,秦的滅亡與它實行的嚴酷刑法密不可分。政府向民眾征收的物資數量非常驚人,徭役的負擔使得農民們離開了土地,整個社會的生產秩序被打亂。我們知道,農忙的時候勞動力離開田地是非常可怕的事情,(秦)征用勞力的數量可以說是數以百萬計的。

在裏耶秦簡中,專家們再次印證了秦以嚴刑峻法治國的過程,這顯然與戰國末期逐漸形成的小農式的自由主義經濟格格不入。

北京大學曆史學係教授?陳蘇鎮

秦那麼快滅亡了,過去我們用階級鬥爭解釋,秦的統治太殘酷了,老百姓受不了,所以陳勝一起來大家都響應,秦就被推翻了。這些年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秦末農民戰爭中起來反秦的主要是楚人,然後是北方的齊人、趙人、韓人、魏人、燕人都有響應,但顯然是以楚人為主。而關中地區的秦人沒有什麼搏鬥,各地反秦的情況是不一樣?的。

為什麼楚人對秦的統治那麼反感,這裏有一個因素就是文化的差異。戰國時代東方各國都有自己的文化,有著自己的傳統,我們的文化一開始就是多元的,到了戰國時代文化還是多元的,很多學者在戰國時代劃文化圈,王子今也劃過、李學勤也劃過。形成不同的文化圈,圈裏有不同的製度、不同的習俗,甚至有不同的法律。秦統一以後,把秦的法律一下子推廣到整個天下,有些地方的人對新的法律會不適應,楚人可能是最不適應的,所以他最反感。一個是埋怨秦的法律太嚴,一個是刑罰太重,“秦法重”。我們在秦末農民戰爭裏經常看到這樣的說法。所以喊出“天下苦秦”的全是楚人,說“天下苦秦”他把這個誇大了,其實最苦秦的是他們楚人。

還有就是在秦統一前,戰國時代,東方各地的人民他們要輸租服役,輸租服役都是在本國之內,這樣距離不太遠,所以成本不太高。秦統一以後,東方各地的人民就要到更遠的地方去輸租服役,比如楚國,在東南沿海地區,他們有可能要到長安,甚至到西北的河套、長城一線去輸租服役,這樣距離大大增加了,所以負擔就大大增加了,因為成本大大提高了。

有學者做過一個推算,說從東南沿海運糧食到西北的河套,這個成本是200倍,這比戰國時代大大增加了,這是一個東方百姓反感秦統治的原因之一。

中國曆史上,呂後第一次對重要生產資料土地進行產權界定,並為此實行了一係列相關的經濟製度。這種製度對比秦的國有土地製度下的集體農莊生產,是改天換地的變化。

可以肯定的是,秦朝勞動者的報酬肯定不會高於他們實際的生產值,否則也就無剝削可言了。所以,集體農莊中生產者的積極性當然不會是高漲的,即使能很容易地測定他們的勞動成果,生產者也還是希望“少幹為妙”,因為這樣他可以占到便宜。如果生產者能夠讓官吏們相信自己是低能的,因而不抱過高的期望,那當然是最好的結果。所以官吏們必須要找出一個辦法,來計算一下生產者們到底能夠生產多少,而界定千差萬別的生產者的勞動量是需要耗費大量成本的。

秦朝官吏有兩種辦法監督生產者的勞動產出,一是計件,二是計時。計時監督要求實行跟蹤監督,因為一旦監督不到,生產者就會偷懶。計件監督則要直接監督產品的數量、質量以及設備的使用,還要製定勞動定額,而定額本身又非常難以製定,定額過高,又會使勞動者因勞動過度而過早地失去勞動能力。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秦朝的滅亡是一定的,其原因是保護這種製度所花費的成本已超過其淨收益。當秦軍官吏押解著陳勝、吳廣走到大澤鄉的時候,整個社會已經無法負擔商鞅時代製定的社會製度的高昂成本了,所以秦的統治就如同抽掉了底座的寶塔,嘩啦啦一下就覆滅了。

null

本書選載結束,更多精彩,請見原書。呼籲讀者購買正版圖書。

本書為鳳凰網讀書授權轉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