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節 軟硬兼施2(1 / 1)

這裏有一係列的曆史事件,比如削藩,比如鑄錢,比如土地私有,比如鹽鐵專賣,比如獨尊儒術。所有這些,都是圍繞中央集權來進行的。事實上,統一和集權從來就沒有停止自己的步伐(比如不動聲色地將某些有錯或無錯的藩國借故削除)。隻不過到了漢武帝時,已是全麵出擊,左右開弓,從政治經濟,到思想文化,一直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首先是限製民間的財力。這就是鹽鐵專賣和官方鑄錢。我們知道,冶煉、製鹽和鑄錢,是當時的三大暴利行業。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理所當然地將其全部收歸國有。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向豪強讓步,允許民間私營,結果給帝國造成極大的危害。公元前154年,吳王劉濞膽敢領頭造反,就因為吳國地處長江下遊,煎礦得銅,煮水為鹽,雄厚的財力成為他謀反的後盾。覆轍豈能重蹈?因此漢武帝軟硬兼施,一麵立法嚴禁鹽鐵私營,一麵招募歇業的鹽商鐵商為鹽官鐵官,從此開官營工商業之先河;而那些民營工商業,則從此一直受到帝國的遏製和壓榨,隻能在夾縫中艱難地生存。

其實這正是帝國製度的題中應有之義。實際上,任何一個集權的社會,一個有可能由集權發展為專製的社會,都不會允許民間資本形成規模,因為那會造成一個足以與自己抗衡的財力社會。歐洲的帝國和王國,就是被這樣一些由民間資本形成的財力社會搞垮的。中華帝國的維護者們當然不會有這樣的“先見之明”,預見到資本社會遊戲規則對專製社會王綱道統的顛覆。他們當然也意識不到市場經濟的自由本性是專製和集權的死敵,但卻對工商業懷有一種近乎本能的忌恨和敵視。比方說,後來明代江南商人沈萬三出巨資讚助朱元璋修城牆,並表示願意犒賞軍隊,卻招致殺身之禍(後改為流放),便是證明。

正是出於這種忌恨和敵視,“重農抑商”的呼聲在帝國的曆史上不絕於耳,而且從來就是主流意識。早在秦王朝建立之初,秦始皇便“徙天下豪富於鹹陽十二萬戶”,名為充實國都(內實京師),實則進行監控(外銷奸滑),後來又將商人發配去修長城、戍五嶺(《史記·秦始皇本紀》)。漢則甫一建立,便實行抑商政策,下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並規定“市井子孫不得為吏”。至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更確定重農抑商為基本國策。此後曆朝曆代在具體政策方麵雖略有變更和鬆動,但對民間資本和財力社會的忌恨和敵視卻不曾稍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