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節 盛極而衰4(1 / 1)

這裏麵也許有種族方麵的原因。隋唐帝國的創始人是都有少數民族血統的。隋文帝楊堅有鮮卑血統,唐太宗李世民則有晉北胡人血統,因此無論胡漢,均能一視同仁,無論中外,均能兼收並蓄。唐太宗曾對身邊的人說:“自古皆貴華夏,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他們甚至對各種宗教也能一體扶植,不加阻撓。唐代皇帝因為姓李,原本是推崇道教的,但玄奘自印度歸來,太宗竟親自接見,並資助他翻譯佛經。其他如景教(基督教聶斯托利派)、祆教(拜火教)、摩尼教(一種古波斯宗教),都在長安設有寺院,其教正長老則由政府不分畛域地授以官位品職。敘利亞人、阿拉伯人、波斯人、韃靼人、西藏人、朝鮮人、日本人、安南人,都在這裏和平共處,和衷共濟(請參看黃仁宇《赫遜河畔談中國曆史》)。有如此開闊的胸襟,豈能不天下歸心?

然而,唐因混血皇帝而興,又因混血將領而衰。公元755年,被稱作“營州突厥雜種胡”的範陽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反唐,自漁陽以十五萬之眾南下攻占洛陽,次年攻進長安。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創造過開元、天寶全盛局麵,此刻已年逾古稀的唐玄宗李隆基倉皇出逃,在馬嵬坡處死了他的愛妃楊玉環和宰相楊國忠之後,逃進四川。這是唐帝國由盛而衰的一段分水嶺。其時間,距公元618年李唐代隋,是一百三十五年;距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則是一百五十二年,差不多剛好相等。

安祿山據說是被楊國忠逼反的,因為楊國忠老在皇帝麵前說安祿山要造反,結果安祿山不反也得反。這一反,才發現偉大的唐帝國是個外強中幹的紙老虎,一捅就破。所謂“帝國精銳部隊”,不過是宮廷裏中看不中用的儀仗隊;被後人一再追憶的“開元全盛時”,則不過病態繁榮。“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便捷的交通和豐富的物產原來並非國家人民所用。實際上,中央集權也好,開明專製也好,說到底,都不過是為了鞏固皇權,甚至隻是為了極少數幾個人的窮奢極欲。維係這種統治的東西其實是很脆弱的。因此,一旦王綱解紐,也就不堪一擊。最後,九五之尊的皇帝連自己心愛的女人都保不住,隻能“回看血淚相和流”。當然,他同時丟掉的,還有皇位。

這場叛亂最後在胡人(回紇)的幫助下平息了,大唐王朝卻也從此一蹶不振。盡管此後它又維持了將近一個半世紀,但已無複當年的盛況和銳氣。隻要讀讀中晚唐的詩就知道,其氣度與盛唐已不可同日而語。什麼“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許渾),什麼“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杜牧),那幾乎是一片挽歌。帝國的黃金時代從此一去不複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