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初顯身手
秀兒穿過前院,來到後院一間稍顯簡陋的茅草房前,這就是這個家的廚房。雖說王老頭家在王家村不算富裕,但是家裏的院子倒是蠻大的。房屋和院子合起來大約一畝多地,整個院子的圍牆都是王老頭和兒子王大海去挖江邊的淤泥堆砌出來的,還有很多地方是用荊棘等灌木的。這院牆和村長家的紅牆綠瓦是比不了的,可和村中那些沒有院牆的人家相比又是好了很多。因此,這事成了王老頭津津樂道的事,逢人總愛拿出說說,不管認識不認識。
秀兒環顧現在這個家,沒有建前屋,堂屋共分三間,王老頭和李氏住在東間,正中那間供奉著祖宗牌位,逢年過節都要給老祖宗燒隻香。西側間放著一家老小的口糧和一些雜物,在民以食為天的古代,糧食總是最重要的。另外有兩間泥砌的廂房,屋頂是用泥土和著稻杆壘上去的,最上麵還加了一層厚厚的稻草垛,用來防寒保暖。兩間廂房都不大,西廂房是王大海和包氏夫婦的住處,王小河本也住在這,不過因為包氏懷孕,照顧不到他,王老頭老兩口年紀又大了,那是王秀兒還在陳員外家,這才把小河放到了王蘭兒那去了。東廂比西廂還要小一點,還被隔成了兩處,王秀兒和王蘭兒各一間。後院除了廚房,還建了一間豬圈,家裏養了兩頭小豬仔,旁邊是雞舍和牛棚。但以這個家的情況,王老頭和李氏都是講究吃的人,信奉的也是吃飽就好,所以估計也不是養了來吃的,應該都拿去換了錢。看來以後得慢慢改變他們這個習慣。何秀兒沒穿越之前可是非常樂衷於吃的人,不僅要吃得好吃得健康,還要吃出花樣來。因為貪吃,何秀兒也練就了一把好廚藝。牆邊上還開了幾分菜地,遠望去一片綠的紅的,說不出來的賞心悅目。邊角上還建了古代原汁原味的廁所,王秀兒第一次去的時候,差點兒沒被熏暈過去。看來,也不是所有的古色古香都是好的,現在,的王秀兒就無比懷念現代的抽水馬桶。
哎!再想也回不去了。收整了一下低落的心情,王秀兒想到剛剛才向李氏誇下海口,便收回思緒,投入到現實中。秀兒挑開廚房的門簾,映入眼簾的是隻有在農村才能見到的土灶。不過這可難不倒秀兒,想當初咱也是地地道道的農村娃,考上大學後才離開的,即使是工作後也是常回家看看的,所以對這些農村的土灶並不陌生。
秀兒走到灶前蹲下,把柴火架高,往鍋裏添了足夠的水,再淘了夠一家人吃的米放到鍋裏熬粥。看了看案桌上擺放著李氏早上剛剛摘下的蔬菜,綠色的黃瓜、青菜、豆角、橙色的南瓜、紅色的辣椒、西紅柿、紫色的茄子,色彩鮮豔,還帶著露水。這可是真正的純天然無汙染的綠色蔬菜,在現代可是有錢也買不到的。
秀兒看著南瓜,算了,白粥太單調,家裏人估計也是吃膩了,還是換個花樣,就做南瓜粥吧。秀兒將南瓜去皮切碎放到鍋裏和小米一起煮。主食忙完了,總有有點下飯的小菜。秀兒把黃瓜洗淨切絲,放上鹽濾水,待濾完水後再放上其他的調料。之後秀兒又炒了一個蒜蓉小白菜,這樣家人的早餐就算基本完工了。
最重要的工程來了,那就是大嫂包氏的月子飯。秀兒正思索的時候,李氏手裏拎著一籃子東西進來了。
“秀兒,你來看看這是什麼東西,張嫂為了答謝你爹幫他家砌屋子送來的,雞蛋不雞蛋,鴨蛋不鴨蛋的,也不知道怎樣吃”
秀兒探頭向籃子裏望去,十多個灰綠皮的蛋堆在一起,原來是皮蛋。還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部費工夫,不如就為大嫂做皮蛋廋肉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