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末,我出生在西南邊陲的一個偏僻小山村裏,父母給我取名六子,至於為什麼給我取這樣一個名字我不知道,父母都是文盲,沒上過一天學,可能他們單純的覺得這個名字好記吧!
對於童年的很多記憶都是模糊的,在上學之前的記憶則更少,隻記得那麼幾件,但我對於童年時陪我一起玩的小夥伴則有著較深的記憶。這裏說明一下,我初入學堂是6歲的時候,因為家庭貧困且又是處於農村偏遠山區的緣故,我是沒有上過幼兒園的,其實我們那也沒有幼兒園可上,所以我兒時的那些小夥伴都是和我一樣沒有上過幼兒園的。
那就先聊聊我所記得的一二件事吧!在我的記憶中,我從小到大都是在爺爺奶奶家長大的,我住在爺爺奶奶家並不是因為我是留守兒童,而是因為爺爺奶奶家住在大村子裏,而爸爸媽媽則住在偏遠的新房子裏。在爸爸媽媽結婚的時候因為條件有限,隻能是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據說當時連彩禮都沒給,實在是沒錢給彩禮。
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難免會有矛盾,我家也不例外,慢慢的媽媽和奶奶之間就有了各種矛盾,這種矛盾古已有之,而麵對這種複雜的矛盾,爺爺和爸爸都無能為力,隻能選擇分開住,既然選擇分開,就意味著需要建新房。
就這樣,在我2歲的時候,我家開始建新房了,為此我爸爸欠了一筆不小的貸款,以至於還了很多年。建房的時候首先考慮的就是宅基地,而因為我家在村子裏比較貧困(又或者說是比較弱小,容易被欺負的緣故吧),導致沒有一塊合適的宅基地,沒辦法,隻能搬到山上去了(就當時那塊宅基地,現在送別人都沒人要,交通不便、位置不好,可當時的我家別無選擇),在山上建房談何容易,首先就是要修路(這裏說明一下,這個路是人走的路,並不是開車的路),如果沒有路,建房簡直就是天方夜譚,為此,我家四個人辛苦了半年才把路修好。
在路修好以後,還有更多的事情要做,首先就是要挖平宅基地,之後最重要的就是要起灶燒火做飯了,否則的話每一餐都要奶奶做好以後從山腳下送上來,這一來一回起碼也需要兩三個小時,實在劃不來。
當灶支起來以後,首先要解決水的問題,沒水不僅不能做飯,後續的一切工作都沒辦法展開。我爸又去集市上麵買了好幾口大缸回來,然後一家人從山腳下用扁擔挑水回來備起,這真的是個體力活,一天也就隻能挑五六擔水,水源太遠了,且還要挑著上山,那個困難是可想而知的。
當水備好以後,就開始施工了,對於建房,我爸是不會的,得請人來。我爸跟我媽呢每天就負責從山腳下挑水,這真的是個體力活,別人不願意幹,隻能是我爸跟我媽來做,而我爺爺呢則在工地上幫忙,我的奶奶就負責一日三餐,有空閑了就去幫忙。
在建房的時候,全家都在忙,所以照顧我的重擔就落在了奶奶的身上。除了在我睡覺的時候,我一直都是在奶奶背上,奶奶不管在做什麼,都會把我背到身上,多年以後回想起來,那時的奶奶為了我付出了太多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