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光武光芒(2)(2 / 3)

5、 劉秀不疑馮異

崤底之戰後,將軍馮異的知名度大大提升,光武帝見他才能卓著,就給他委派了新任務,讓他去治理關中。

馮異很有本事,到了關中後,又是平定叛亂,又是收買人心,沒幾年,關中就得到了很大改善。當地的百姓們都很待見他,而光武帝看他政績卓著,口頭表揚什麼的也不在話下。

馮異雖然很開心,但也是個識時務的人。他知道自己雖然對朝廷和光武帝有功,但這個老大說到底,已經不是以前劉玄手下的打工仔了,如果自己功高震主的話,早晚有一天會遭逢禍患的。所以,他一有空閑,就會給光武帝寫信,說自己在關中這個地方待得不習慣,一直想回中央效力。

事實證明,他的擔憂不是沒來由的。果然,時間一長,就有官員不服氣了。本來,要是一個天天跟在皇帝身邊混的官員,經常被表揚還說得過去。可馮異你一個隔著千山萬水的家夥,怎麼皇上還總是惦記著你的好處呢?到這時候,讀了再多聖賢書的官員,也都難免不厚道起來。

他們中有人索性直接給光武帝寫信,美其名曰“告發”。信裏麵說,馮異有叛逆之心,不僅私下裏亂殺官員,還常常以權謀私,百姓們都被他暗地裏收買了,稱他為“鹹陽王”。這話可不得了,關中的人隻知道鹹陽王,不知道光武帝,那馮異不就等於謀反了嗎?這樣的罪名夠大,如果光武帝相信的話,馮異就算僥幸不死,這輩子也別想當官了。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光武帝收到這封檢舉信後,看完了就擱在一邊,並沒有大搞血風腥雨式的肅反工作。他先想到的是,自己發達之前,馮異的誓死追隨。想當初,剛剛創業那會兒,各方麵的條件都很艱苦,有段時間,劉秀被人通緝,懸賞十萬兩黃金。迫於無奈,他隻好帶著幾十個手下,白天東躲西藏,晚上才敢出來活動活動。

阿龍記事貼

回不去長安

劉秀以“漢”為國號,表示自己的政權是繼承西漢而來,但對於西漢的國都長安,劉秀卻有些回不去的感覺:西北不安定,還有好多反對勢力,像隗囂、竇融、公孫述等,就圍在長安旁邊;長安經過多年戰亂,也殘破了,又加上離劉秀的老家南陽太遠。所以,劉秀就以洛陽為國都,而把長安作為東漢的西都。

逃命的日子不好過,眾人都忍饑挨餓,有了這頓沒下頓。有一天,天寒地凍,眾人又冷又餓,再加上身上沒錢,大家都快撐不住了,這時候,馮異便自告奮勇地站出來,要去給大家找吃的。說是找吃的,其實就是去百姓家裏要飯。等他回來時,還專門為光武帝帶回來一碗熱氣騰騰的豆粥。

光武帝喝著豆粥,心裏很感動。很久以後,回憶起這件事時,他還直說這是他喝過的最香的一碗粥。後來,光武帝四處征戰,馮異一直不離不棄,幫他打江山。沒想到,這次居然有人告發,說這個忠心耿耿的馮異有謀反之心?難道有些人隻能共患難不能同富貴?

光武帝怎麼想的沒人知道,但是隨後,他就把這封檢舉信交到了馮異手中。馮異看後,連忙惶恐不安地解釋:“皇上啊,我都跟了您這麼多年,在工作上一直兢兢業業的,從來不敢有半分疏忽。就算我現在身在關中,也時刻沒有忘記您和大漢。況且現在百姓們都想過好日子,全都指望您呢,我就算有謀反之心,又有幾個人願意答理我呢?您如果還有什麼疑問的話,我一定一一言明,絕不隱瞞。”

光武帝見他態度誠懇,便安慰他說:“咱倆是這麼多年的老戰友了,朕怎麼會隨便懷疑你呢?況且這麼多年來,你為大漢立下了不少功勞,如果朕懷疑你的話,也不會把這封檢舉信拿給你看了,不是嗎?”

領導這麼說了,馮異才放下心來,被領導的信任感動得痛哭流涕。他知道,這事兒要擱在別的什麼皇帝身上,恐怕不等有人“檢舉”,自己就成頭號恐怖分子了,光武帝真是個好領導啊!

之後,馮異繼續鎮守關中。某年回首都彙報工作時,光武帝親自接見,當著眾多幹部們的麵,對馮異大加讚揚:“馮異同誌是個好同誌啊,從朕落魄的時候,就一直追隨左右,為朕排憂解難,現在又幫我安定了關中,朕有這樣的好幹部,深感欣慰,很是感激啊。”

光口頭表揚還不夠,光武帝又拿出來一堆奇珍異寶、綾羅綢緞,獎勵給馮異,並說:“你當年的一粥之恩,朕至今還銘記於心,這些東西是你應該得的。”

馮異感激涕零,當場就跪倒在地,千恩萬謝,“皇上還記得以前的事,對臣來說就是死也無憾了啊。您放心,臣一定誓死效忠於您,絕不辜負您的厚望。”

馮異終其一生,和光武帝的關係都很融洽,君臣不相疑,成為中國曆史上的一段佳話。

阿龍辭典雲台二十八將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自古以來,成就大事業的人,都有一批跟隨著出生入死的好幹部,光武帝劉秀手下也有這樣一批人,後世稱為“雲台二十八將”,一共二十八位高級將領,湊成二十八星宿之數,馮異就是其中之一。

【阿龍看熱鬧】

善待人才

中國古代的皇帝有很多,善用人才的不少,但能做到善待人才的卻是少之又少。無疑,光武帝算得上個善待人才的人。他貴為一國之君,手下文臣武將如雲,和他的老祖宗劉邦相比,也算不相上下了。可是劉邦手下的功臣們,卻沒幾個能有好結局,原因在哪兒?無非就是做領導的大權在握後,擔心周圍有人覬覦自己的權力,從而有了防範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