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奧空間中,聯邦的要塞殘破的漂浮在半空,自從戰鬥結束以後帝國和聯邦都沒有再去看過這個古老的要塞了,帝國沒有摧毀它的意思,聯邦也沒有重新占領的意思。
而在這一天,一艘帝國的 255 組引擎陣列的巨型星際拖拽艦出現了。這種拖拽艦的設計非常獨特,發動機被安排在艦體兩側,而為了穩固和減重整個艦體被設計成了一種鏤空的籠式身體,隻有一個可憐的艦首包括了所有船員的住宿區域和宇宙航行控製。
在籠體的每一個結合處都完美正方形和三角形交錯的結構,而每個結構中密布了 100 多個電推,保證在大型拖拽的時候,保持結構穩定,比如帝國用傳統的方式拖回兩顆行星或者一顆恒星這樣的工作。
帝國的星際拖拽艦的設計始於上上任帝皇期間,帝國已經開始利用軸共振去拖拽小型恒星並且放置到合理的位置進行能量開發。
隨著帝國的改造能力的加深,毫不客氣的說,帝國可以把一個簡單的星係變成一個在宇宙中高樓公路林立,人造大氣層中森林遍地的完整大陸。
這其實也是在奧空間中漂浮大陸的由來,內部的是一個或者幾個完整的星係,圍繞著恒星旋轉,恒星作為能量節點,而行星被改造成以它公轉軌道建造的人造軌道運行的星體,作為大型生活點,再根據需要把行星放置在最佳的生存軌道上。
同時恒星提供能量,一般懸浮大陸可能包括幾十個甚至上百個星係,然後在上層繼續建造大陸結構,就像鋪地板一樣把所有的星係放在一個整體結構中,表麵按照生活堡壘再賦予自然和城市,讓它變成一個就像漂浮在宇宙中的完整大陸,實際內部是無數星係。
最後建造最後一層,在和平時期是收縮在大陸結構兩側,並且可以依靠它的力場形成漂浮海洋這種景觀,海洋本身也是用來循環降溫的。
在戰爭狀態這層結構會打開,內部分成多層的戰鬥和裝甲結構,完全包裹住生活區域。變成大陸母艦。
這也是所有文明發展的方向,帶著自己的星係或者是銀河跑,總比被人抄家的好。
這種結構會形成一種居住層次,也就是最核心的高層、貴族居住在星球上,而次等改造行星給上層社會,普通人、艦隊成員、士兵家屬居住在平麵區域,每個區域都有獨立的恒星負責光熱和能量,外層生活堡壘雖然還可以,但是所有的陽光等依靠的是反射板或者釋放的牽引式人造恒星提供,遠遠沒有自然提供的好。
一般這種居住方式被稱為“層市”。
帝國相對比較簡單,帝國的外層區域一般會賦予密集的森林、沙丘、戈壁、岩石,用來表麵作戰使用,所有的人居住在星球內。
所以帝國正在研究針對半個銀河係的漂浮大陸整體改造計劃。
其餘的奧空間文明基本上最後隻有皇室、統治階級才能居住在母星星體。
可以想象把整個星係裝載在一個固定環形軌道上,四周實際在一個複雜造物的內部,然後恒星保留光和熱的作用,四季的變化等等依靠人工調節是多麼昂貴。
這種大陸內部的行星,大氣層甚至都是按照空氣比例設計的最完美狀態,在星球表麵看還是藍天白雲。但是如果乘坐太空梭起飛,最終飛出大氣層會發現並不是宇宙,而是在一個巨大的人造室內中,遠處和恒星和行星都在固定的軌道上運行。
也算是奇跡的造物能力,隻有 10 級文明才擁有的。
在擁有如此完美造物能量的帝國和聯邦都沒有去折騰這個要塞,直到今天,當帝國慢吞吞的把要塞放置在這裏以後,就離開了,隨後聯邦的工程人員采用最新的圖拉夫伴生礦物“ye”粒子製作的切割器把要塞切開。
隨後更古怪的事情發生了,兩個要塞被分開後,帝國的拖拽艦和聯邦的運輸艦出現,各自把一半要塞相對的拉開然後,一組屬於帝國的人員首先修建了一座通道和一半正方體的物體,隨後聯邦修建了另外一半。
最後各自開始改造,改造完成後,這個要塞從正麵看被分成了兩半,帝國和聯邦各自一半,按照自己的風格重新修建改造,兩個半個的要塞各自有一座像橋一樣的通道中間連接著一座屋子。
帝國和聯邦的防護罩各自展開一半防護起這個奇怪的一分為二的地方。
這個奇觀被稱為“兩半星城”,在後世被稱為聖列星的首次握手,帝國和聯邦各自一半的空間工作,在中間的屋子裏完成談判。
帝國和聯邦的首次臨時協議達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