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7月16日美國利用“大男孩”進行了本土試驗,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核武器試驗。“大男孩”是一顆以鈈-239為核材料的鈈原子彈,爆炸威力相當於2萬t的TNT炸藥當量。於1945年8月6日和9日分別將“小男孩”和“胖子”投擲在日本廣島和長崎。兩次原子彈爆炸造成直接死亡人數20多萬人,尚不包括放射性長期影響及對建築物的破壞,這也是原子彈問世以來迄今為止唯一的一次用於實戰。
2.原子彈的破壞力
原子彈具有以下幾類殺傷和破壞作用。
(1)衝擊波
原子彈爆炸瞬間,其中心地帶產生幾百萬到幾千萬度高溫,形成十幾億到數百億大氣壓,強大的氣壓造成強烈的衝擊波,摧毀各類建築物、設施、武器裝備及人體。
(2)光輻射
原子彈爆炸瞬間形成巨大的火球,其表麵溫度及亮度比太陽還要高,這種高熱、強光造成的光輻射引起爆炸中心地帶起火,人身燒傷及眼睛視網膜損害。
(3)早期核輻射
早期核輻射發生在核爆炸1min內,主要由中子和γ射線組成。早期核輻射可以破壞電子係統及引起人畜放射病。
以上三類是原子彈的主要破壞力,除此之外,爆炸後產生的剩餘核輻射在一定範圍內產生放射性汙染。核電磁脈衝會對電子係統造成幹擾和破壞。
原子彈的破壞力十分強大,但破壞力是可以防護的。為了防止核武器的傷害,各國都采取了很多切實可行的防護措施,將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3.核武器的發展及其他軍事應用
自原子彈問世以來,以核能作為武器的技術已發展到第三代。第一代核武器就是原子彈,它目前向小型和發射方式靈活方向發展。第二代核武器為氫彈,與原子彈不同之處在於原子彈利用的是核裂變能,而氫彈利用的是核聚變能。氫彈爆炸破壞力要比原子彈大很多。由於核聚變需要在6萬度的高溫下才能發生,這樣高的溫度是普通引爆物做不到的,因此氫彈是由原子彈進行引爆的。
第三代核武器是中子彈。中子彈以高能中子的瞬間輻射作為主要破壞手段,光輻射及衝擊波的破壞力和殺傷作用大大降低。中子彈主要破壞作用是造成人員的重大傷亡,對建築物及軍事設施不起破壞作用。第三代核武器還有核電磁脈衝彈、增強X射線彈等種類。這一代核武器實際上是增強或減少了某種破壞效應的小型氫彈。
核能除直接用於製造核武器外,在軍事上還用作軍事艦船的動力。目前各種以核能做動力的軍事艦船已屢見不鮮。
何謂核能發電
目前,人類實際應用的主要能源還是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利用,對人類生存、發展、進步產生過巨大的影響。進入21世紀後,人們更加注重生存環境和生存空間的質量。大量燃用化石能源產生的溫室效應,酸雨現象對人類生存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同時化石能源經長期開采,其資源日趨枯竭,已不足以支撐全球經濟的發展。在尋找替代能源的過程中,人們開始越來越重視核能的應用,而核能最主要的應用就是核能發電。
(一)核電站的組成
人類首次實現核能發電是在1951年。當年8月,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在愛達荷州一座鈉冷快中子增殖試驗堆上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能發電試驗並獲得成功。1954年,前蘇聯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試驗核電站,發電功率5000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