姣娘一聽,明白過來,原來相公早就知道自己出軌的事了啊,難怪那次偷情時,門外的烏鴉突然叫喚呢。她萬分愧疚地低下頭,本想求對方寬恕自己,但又轉念一想,這或許是個機會呢。於是,她連忙跪在地上,也吟詩一首:“日出東來轉正南,你說這話夠一年。大人莫見小人怪,宰相肚裏能撐船。”
王安石聽了她的詩後,明白對方是在向自己祈求放手呢。他暗自尋思,的確,自己平時工作太忙,無暇顧及家中的事務。她一個年輕貌美的女子,看到對眼的男性出軌也是很正常的。自己本來就跟她沒什麼深厚的感情,如果為了自身的麵子把她強留在身邊,恐怕大家都不會開心。既然如此,何不成人之美呢?
王安石想通後,便跟姣娘說:“你放心吧,我不怪罪你了。既然你已經無心於我,我強留著也沒有好處,你就跟你那相好的一塊去外地生活吧。”末了,他還送給姣娘一千兩白銀,囑咐對方好好過日子。
出乎王安石意料的是,這件事情很快就傳開了。他本來還有些擔心別人會取笑他,說老婆給自己戴了綠帽子。結果眾人聽說後,都交口稱讚他的善舉,說他寬大為懷,早晚都會有好報的。
點|睛|智|慧
被小老婆戴了綠帽子的王安石,雖然表麵上強裝沒事,但心裏恐怕還是很不好受的。但他卻能放下個人的恩怨,從對雙方都好的角度出發,做善事發善舉,得饒人處且饒人。正因為他的這些作為,才得到了人們的交口稱讚。相反,如果他硬要把小老婆留在身邊,維護自己的麵子問題,人們雖然無話可說,但他和周圍的人都不可能得到快樂。
工作和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很多挫折,與其糾結在那些虛無的恩怨上,倒不如放寬心,看開一些,柳暗花明的景致也就離你不遠了。
§§§第十三章鄰居間要和睦相處
老祖宗說話
與人不和,勸人養鵝;與人不睦,勸人架屋。
跟別人合不來,就去養一群鵝;跟別人不和睦,就想想古人蓋房子需要齊心協力合作的精神。
過來人的故事
清朝的時候,京城有個叫張廷玉的官員。因為他一直盡職盡責,謹守本分,皇帝對他器重有加。他的官也越做越大,就連遠在桐城的家裏人都覺得分外有麵子。
一次,張廷玉的老家要修房子,跟鄰居發生了衝突。其實,這件事說大不大,就是張家在修牆時,因為三尺寬的地盤,雙方一直爭讓不休。張家人深覺家裏有人在京城裏當官,他們雖然離得遠,但好歹能夠沾到一點光吧。既然是有後台的,如果還把三尺地讓出來,不就太沒麵子了嗎?
而鄰居也表示:“別以為你們有後台就了不起,這年頭走到哪兒土地都是寸土寸金的,咱們怎麼能說讓就讓呢?事關家族利益,絕對不妥協!”
張家人見對方不怕自己,又怒又急。張廷玉的母親更是一咬牙,當即決定:“給兒子寫信!”她在信中說:“兒子啊,你現在雖然在京城裏當上了大官,但老家的這些鄰裏鄰居卻壓根兒不把咱當回事。就說這次我們修房子吧,不過就是三尺地,他們都要一爭高下。兒子,你雖然在京城,離得遠,但也要給咱做主,不能讓他們小瞧了咱張家人不是?”
收到母親來信的張廷玉很為難,他深知自己如果動用官威,為家人掙回麵子,輕而易舉就能做到。不過,自己之所以在官場上能有今天這樣的成就,跟官威大小毫無關係,而是自己多年來安分守己、與人為善才走到這一步的。
張廷玉思前想後,就給老媽寫了回信,信上隻有一首詩:“千裏修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是勸告他母親,咱們家修房子本來是好事,現在不過是三尺寬的地盤,謙讓一步,避免雙方的衝突有何不可呢?別的不說,您就看看那秦始皇,他在世的時候何等的風光,稱得上是統一天下的千古一帝了吧。可是千年過去了,這世上哪裏還有他的地盤呢?不過隻剩下萬裏長城還能證明他曾經存在過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