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輯三 自我修養篇(4)(2 / 3)

財主腿一軟,跌倒在地,好半天才擠出幾個字:“我……我被人戲弄了啊!”他眼見自己辛苦積攢了一生的財產付之東流,頓時連死的心都有了。

財主坐在門檻邊,淒涼無限。這時候,神仙又變化成一個高僧,敲著木魚走過來,問他出了什麼事。他便說有人冒充自己,把家財全都散出去了,現在自己已經變成了一個窮光蛋。

高僧嗬嗬一笑,說:“施主,人生不過短短幾十年,就算你生前真有萬貫家財,但你卻舍不得享受,而等你死之後,它們也不會跟隨你到陰曹地府,最終還是會被別人擁有。與其死抱著這些身外之物,還不如散給窮苦百姓,不僅能為自己博得一個好名聲,還能救活許多饑寒交迫的人,這又有什麼不對呢?”

財主聽完高僧的話後,才慢慢醒悟過來,暗說:“對啊,人生百年,不管我再有錢,也隻是需要一張床一碗填飽肚子的飯,死後不過是一副棺材,我何苦死守著這些身外之物呢?”從這以後,他就一改前非,變得樂善好施起來。

點|睛|智|慧

人活一世,如故事中的高僧所說,就算你擁有萬千家財,最終也並不屬於你。金錢本來就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東西,如果看得太重,不僅會讓自己過得不快樂,周圍的人也會因為你的勢利,而漸漸遠離你。

與其費盡心力去追尋這些身外之物,倒不如多花一些時間,來享受人生的美好。畢竟世界很大,吸引我們的東西很多,停下腳步來看看藍天白雲,坐下來跟人交交心。你就會發現,生命原本很美好,而我們卻因為身外之物錯過了太多。

§§§增廣賢文(原文)

昔時賢文,誨汝諄諄。集韻增廣,多見多聞。

心得

這篇賢文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起來的,為了方便流傳,寫成了韻文的形式——就是兩句之間押韻。如,這段的“文”“諄”“聞”三字押韻。所以,也就命名為《增廣賢文》。這相當於序了。

韻文是民間文學的常用形式,因為讀起來朗朗上口,所以便於流傳。如《老子》(即《道德經》)就是用韻文寫成,是在口頭流傳很久之後寫下來的道家經典。所以,不能從《道德經》的詞語用法來推測它的年代,因為從口頭流傳到寫成書,中間是有很大差距的。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知己知彼,將心比心。

心得

要看清楚現在,就得拿古代當鏡子,因為今天是曆史發展的結果。知道自己,又了解別人,就能將心比心了。

古和今是緊密聯係的,自己和別人也是相互關聯的。了解了古代和自己,才能很好地把握現在和他人。

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

心得

碰到知己,酒就會越喝越多;和懂詩的人吟詩,就會吟得開心。天下的人很多,知心的很少。

知己很少,沒人懂自己。而自己為了生存,還得去了解別人。賢文的作者滿腔委屈,無人訴說。

相逢好似初相識,到老終無怨恨心。

心得

對待任何人都像剛剛認識,有禮有節,這樣一來,兩人到老都不會對對方有怨恨。相敬如賓,對任何人以禮相待,不會給雙方留下遺憾,但也拉開了兩人的距離。

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易漲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複小人心。

心得

生活於山水之中,就會對山水中的魚、鳥等動植物的習性了如指掌。小溪的水受季節影響,時大時小,時漲時退。這就像小人的心一樣,反反複複,沒有一定的操守。

小溪的水時漲時退是自然現象,但中國人卻拿來比喻人世、人心,教人警惕小人。這是中西文化的很大不同。在西方,知識與道德是二分的,西方人觀察自然,形成了一套知識體係,跟道德風馬牛不相及。在中國人的思想意識裏,知識和道德是合一的,人應當與自然和諧、合一,而按照與自然相統一的方式行為、修煉,就能達到。如我們熟悉的《易經》中的句子:“天行,健(乾)。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表示天的運行,我們學習乾卦,就應該學習它不斷向上運動。

所以,中國人看到自然現象,想到的不是冰冷的硬生生的種屬節目的分類,不是分子、原子的化學、生物變化,而是整個宇宙發出的信息,指令著人們應該如何去做,好與整個宇宙合二為一。

這種分別是怎麼產生的?說來話長,簡單來說就是中國連續性曆史的影響,是中國早期巫史傳統在我們思想、記憶、血液、基因中的積澱。

運去金成鐵,時來鐵似金。讀書須用意,一字值千金。

心得

金與鐵隨著時間而變化,但書卻是千古流傳,讀好了它,會一個字抵得上千金。

四句連起來看,可以這麼理解:讀書要用心,用書也得找準機會。找準了機會,一個字值千金。

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

心得

和人說話,不要隨便把心窩子掏出來,要保留幾分。你看栽花,費盡心思栽不好,而柳樹,隨便一插就成活了。

四句連起來看,可以這麼理解:人跟花和柳一樣,有的人容易打交道,有的人不好招惹。但社交總的原則是慢慢了解,不要一下子就跟老熟人似的。

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麵不知心。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