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者易,學者難。莫將容易得,便作等閑看。
心得
看起來容易,學起來難。不要輕易給人東西,讓他以為到手很容易。這關係到教育後代的問題。富家多紈絝子弟,為什麼呢?父母辛苦打拚得到的,他們伸手就有了,就把一切都看得簡單了。
用心計較般般錯,退步思量事事難。道路各別,養家一般。
心得
計較來計較去,覺得都不對;考慮來考慮去,覺得都不好下手。人走過的道路有很多,但都是為了養家糊口。
這就說明思慮太多影響行動。思前想後,想來想去,覺得這條路也行,那條路也好,不好選擇。但道路很多,關鍵在行。道路在哪裏呢?路在腳下。
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知音說與知音聽,不是知音莫與談。
心得
節儉的人會一下子就奢侈起來,而奢侈慣了的人就不容易做到節儉。這話說出來容易,讓人明白難。為什麼?有人體驗過,有人沒體驗過。沒有體驗過是無法明白的。這就像彈琴,聽得懂音樂的才聊得來,不明白的,說半天也不懂,還不如不說。
點石化為金,人心猶未足。信了肚,賣了無。
心得
把石頭化成金子,人的心還是不滿足。人窮得肚子都顧不上時,金子什麼就會全賣了。
有句話說:授人以漁不要授人以魚。魚是外在的,再多,哪一天就吃完了。而漁是內在的本事,可以提升你的價值,讓人從窮變富,從無變有。
他人觀花,不涉你目。他人碌碌,不涉你足。
心得
做事要專注,他人在悠閑地觀賞花朵,在忙不停地奔走,如果沒有直接關係,不要去關注它。王陽明說:山間的花,如果我們不去觀賞它,它在我們的心裏是寂寂的;我們去觀賞,花和心一起都明亮起來。這句話不是說“心外無物”,而是就花與人的關係說的。遙遠的東西,我們不去關注,它對我們的價值可以說是沒有的。
誰人不愛子孫賢,誰人不愛千鍾粟,奈五行不是這般題目。
心得
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之物相生相克,不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大家都喜歡兒孫滿堂,兒孫賢明有教養,也喜歡家富人足,不被饑寒困擾。但就像五行相生相克一樣,不能樣樣都滿足你的願望。俗話說:上天是公平的。萬物有一利必有一弊,一樣過於好,就會影響其他方麵的好。
莫把真心空計較,兒孫自有兒孫福。
心得
關心兒孫沒有錯,但過於關心,想著怎樣樣樣為他們準備齊全,那是不可能的。兒孫怎麼想?兒孫長大時的環境又會怎樣呢?還是讓他們自己去奮鬥為好。
與人不和,勸人養鵝;與人不睦,勸人架屋。
心得
對人有意見,不要當麵直接提,而是繞著彎勸他養鵝、建房屋。為什麼要這樣呢?通過一些事情來讓他們明白,大家和氣、和睦才是最重要的。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河狹水急,人急計生。明知山有虎,莫向虎山行。
心得
隻要是好事,盡管去做就行,不要想著會有什麼好或不好的結果。因為是做好事,老天都會幫忙的。就好像河穀狹窄時,水就變得湍急,人到了急難時,就會有辦法出來。當然,也不要太冒險,沒有打虎的功夫,就不要往虎山上行。
路不行不到,事不為不成;人不勸不善,鍾不打不鳴。
心得
不……不,幾句連續寫來,告訴我們,我不動則事不成。要想成功,就得自己動手。如同走路,你不走,就到不了目的地;事情,不去做,就不會成功;人,不去督促,就不會自動變好;鍾,不去敲打,就不會響。
無錢方斷酒,臨老始看經。點塔七層,不如暗處一燈。
心得
把七層高的塔全點上燈,不如給沒燈用的人點一盞燈。做好事要做到點子上,送東西要送給需要的人。就像勸人戒酒,勸說半天恐怕都沒用,等他沒錢時再勸,一勸就起作用。又如勸人看經,平時怎麼勸恐怕都不會起作用。等他快要死時再勸說,一勸準成功。或許有人說:這不太遲了嗎?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哪怕是早上明白了道理,晚上死了都行。隻要能讓人明白道理,什麼時候勸說不可以呢?
萬事勸人休瞞昧,舉頭三尺有神明。
心得
不要想到隱瞞事情,因為有神明在看著我們。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為人坦蕩,對得起神明,所以無畏無懼。神明是什麼呢?信教的人可以說那是宗教的神,不信教的人可以認為那是人類的道德,內心的信念。
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滅卻心頭火,剔起佛前燈。
心得
地不要都耕了,還要留一些給子孫。心頭不要被填滿了,還需要地方讓自己安靜。怎麼個安靜呢?在佛燈下坐下來,讓佛燈的明亮驅散心頭的陰霾、無名之火。
這四句對今天熱衷經濟發展的人來說,是一劑好的清醒劑。今天的人們躁得很,恨不得把所有資源、能源都開采了變成錢。就像房子、車子,造了那麼多,沒人買怎麼辦?銀行激勵你辦信用卡。用信用卡消費就是花子孫後代的錢。因為你本來沒有,現在花上了;你沒錢花,工廠不會去製造,現在有消費,生產就被拉動了,本來給子孫用的資源、能源就在你手裏一下子被用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