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人所著的《晉書》中記載;“元興三年九月,鎮西、鎮北、安北三將軍乘匈奴大敗北擊匈奴,於漠南遭遇伏擊,大敗;唐浩、李複於軍中叛亂,聚集二百人殺校尉朱貴南下,過白土縣時遭遇此地匈奴伏擊,便攻取白土,十一月二日,又取圜陰,次年三月,取圜陽,圜陽校尉曹興投降。四月,唐浩、李複二人已有兵卒三萬餘人。”
《晉書》對此事描述較為簡單,而同一時期的羌族對此事描述較為詳細。據羌族記載:“晉國勢微,便棄龜茲、白土幾縣,退守膚施,匈奴乘機占領龜茲幾縣;但龜茲等地匈奴都為小部落,大者有數萬人,小者僅有數千人,實力弱小,每有敵人從龜茲等地攻向匈奴王庭,這些部落必定會退至野外,不予置理,匈奴王庭勝則乘勢攻占龜茲等縣,敗則向敵人投降。匈奴王庭對這些部落恨之入骨,但其各部族人數共有數萬人,龜茲等縣地勢險要,若逼之過急諸部落投降於他人,匈奴南方無險可守,便並未處罰,不時還加以賞賜。十月,唐浩、李複軍二百餘人經白土時遇伏,反擊攻占白土,並派人和我族貿易,大王欲派使者出使白土,得知匈奴使者已經到達白土城,便放棄派使者。元興四年二月,唐浩、李複二人撤出白土,匈奴王派長子泰率領數萬牧民,馬匹、牛羊數十萬駐守白土,王便派長子烈領軍北上以防匈奴。”
後人普遍認為,攻取圜陰是唐浩、李複兩人逐鹿中原的開始;但也有不少的記載表明,攻取圜陰也是唐浩、李複兩人的無奈之舉。
但是後世的評價唐浩是無法得知的。現在的他正沿著圜水前行著。
唐浩行動迅速,當天夜裏就從軍中挑選出了一千兩百多名士兵,重新組建了一個廂,隻帶了五天的幹糧,第二天早上便啟程。李複則留守白土,安排眾人繼續在周邊購買糧草。
正所謂兵貴神速,唐浩帶領的士兵全都騎著戰馬,並且唐浩還挑選了馬術精銳、武藝高超的兩百人做先鋒,配備的戰馬、甲胄都是全軍中最好的,令還在白土城的許虎為統帥;同時又派出了幾十名斥候,巡視軍隊四周。唐浩命令士兵快馬加鞭,僅一天,便到了白土縣和圜陰縣的交界處。
而到了圜陰縣和白土縣的交界處,唐浩卻謹慎了起來,他先是命令士兵們駐紮在這兒,後又將所有的斥候都派了出去,命令他們將圜陰縣所有軍隊駐紮情況在地圖上標注出來,告訴他們,無論如何都要在晚上趕回來,能標注多少是多少。
當天晚上,天剛黑時,唐浩召集了軍隊的將領,由於唐浩、李複兩人手下的將領都在外麵,白土城內將領隻剩下四人,孟火、馬曆都在白土城內整理物資,所以此次出征隻有許虎、徐章二人帶軍跟隨。唐浩將軍隊分為三支,唐浩和徐章兩人各自率領五百人,編成十支支小隊,許虎一人率領精兵兩百人,作為先鋒。
當許虎和徐章走進唐浩營帳時,唐浩正在盯著繪製的地圖,看到他們兩人走進來了,便讓他們坐下,許虎和徐章兩人便坐在唐浩邊上。
唐浩指著地圖說:“現在我們距離圜陰不過十幾裏,也就是一天的路程,林元喜好喝酒,又驕傲自大,蠻狠無理,不懂軍事,圜陰軍務都由他表弟林田掌管。據我們在圜陰的斥候說,前麵的廂駐守在一個叫吳家嶺的小鎮,並且因為到了冬天,一些將領直接回家了。”
話才剛落,許虎便大笑“現在還沒到過年呢,他們就回家過年,若圜陰都是這種貨色,奪取圜陰輕而易舉啊。”
“不可大意,林家經營圜陰、圜陽兩縣多年,必定有不少精兵強將。”徐章提醒許虎道。
“精兵強將?你說北方那三萬,這話你信嗎?你信嗎?反正我不信,他們最多隻有一萬。”
“行了,你倆別吵了。”唐浩製止了他們“自從元興初年匈奴和羌族大戰後,圜陰本地基本上就沒有發生大的戰爭了,導致現在林田竟然將軍隊駐紮在吳家嶺山下,吳家嶺雖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但吳家嶺山下卻地勢開闊,易攻難守。”
唐浩看了看許虎和徐章兩人,兩人也知道要分配任務了,都挺直了腰板,等待著指示。
“這次戰鬥我們一共分三路,我率領士兵從正前方發起攻擊;徐章,你則是繞到他們營地側麵,等到我進攻時在發起攻擊;許虎,你率領的士兵都是我們給你湊的精銳,我將一半多的弓箭手也都給你了,你和徐章一起繞到側麵,但和徐章不一樣,我發起進攻後你直接從側麵向圜陰衝去,趁著圜陰縣城守軍沒有防備時控製大門,我們隻要衝散吳家嶺的敵人就去和你彙合。”
“通知所有士兵,都在右肩膀綁上白布,以防失散或誤傷。現在你們都回去,通知各自自營隊,準備進軍。”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