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董凡和王也來到了長安外,一處險要的山路,稱子午穀。從穀上向下眺望,深不可測,兩人騎馬就在這條子午穀上勘測地形,走了三天以後,王也突然提出原路返回。

“我們帶的糧食還能走五天,為什麼要回去?”董凡問道。

“我觀這天氣,三天後必有大雨,如果我們到不了漢中,恐怕就回不去了。”王也答道。

“如果要下雨的話,確實還是盡早回去得好,這條山穀的確是奇襲的極佳途徑,但若是要下雨,恐怕上萬大軍能出來幾千就不錯了。”

“加之糧車不可過,大軍行進又慢,若鎮不住軍心則必然造成混亂。”王也接道。

“不過看雲識天氣這點,我確實不如你。”

“董凡兄言重了,你上馬能殺敵,下馬能治民,王也相比之下,隻是更為專精而已。”

“王也兄,這次回長安,我打算去京師見見世麵,你也和我一起去吧。”

“見見世麵是不錯,如今黃巾作亂,西羌亦叛,正是朝廷有誌之士盡出之時,我們也好結交人才,助伯父成就大業。”

“大業?”董凡的突然停下馬問道。

“正因為黃巾作亂,西羌亂,各地都自行招募士兵。到最後,恐怕黃巾亂不了,反而諸侯會亂,而伯父最近對西涼軍的吞並意圖,昭然若揭,他早就想要一個機會,而這個機會很快就會有了。”

“不愧是王也兄,我也正捉摸著家父的動向,不想果然如此,然而這樣成就大業,或許不穩吧。”

“一步登天確實最快,但也必遭人妒。”

“沒錯,所以我對家父也一直保持距離。王也兄,若家父行逆天之事,我必棄家父而自謀出路,到時還需你助我一臂之力,至於大業,隻要國泰民安,又複何求?”

“自當萬死不辭。”王也雖然這麼說,但心裏還是歎了口氣,他認為董凡是能改變這個世界命運的人,也許有朝一日可以坐上那個位置,可惜董凡卻根本沒有這種誌向。

三日後,董凡和王也回到長安,果如王也所料,下了一場大雨,董凡不由感歎王也神機妙算。

半天後,雨過天晴,彩虹劃過天際,董凡走出家門,一片竹林映入眼簾,那正是閑暇時間兩人,賈師以及董雨姐姐一起栽種的,此時此刻,這些竹子顯得格外清新,再配上彩虹,這景色大概本不應人間所有。

清風迎麵吹著兩人,董凡不禁別有一番感慨,突然,他回身對王也道:“王也,今天這個日子,恐怕再難找了,八月十六,也算是個幾日,咱們就此結義為兄弟如何?”

“董凡兄?”他遲疑片刻,隨即點頭道:“也好,這麼多年,我視你為親人,隻要董凡兄不嫌棄的話。”

“何嫌之有?”董凡笑道。“來人,上酒水!”

隨後,兩人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持酒杯並肩站在竹林前,拜了兩次之後,齊聲道:“念董凡,王也,雖為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隻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後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由於董凡比王也大兩個月,所以為長兄。

與此同時,幽州涿郡也有三人在桃園中齊聲道:“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為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隻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後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

董凡,王也欲前往洛陽,而之前的董卓正為平叛西羌忙得不可開交,邊章和韓遂勢力迅猛增強,不僅殺死了金城太守陳懿,而且還於中平二年以討伐宦官為名,率領大軍,“入寇三輔,侵逼園陵”,皇帝急忙啟用和征派幾乎所有強將精兵抵禦邊章和韓遂的進攻。於是,董卓被重遷中郎將,拜破虜將軍,和司空張溫、執金吾袁滂、蕩寇將軍周慎等率領步兵、騎兵共十餘萬人屯兵美陽,護衛園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