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輯一 百年修得做人之道(1)(1 / 3)

第一節耐得煩,吃得虧

能夠切實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並積極地想辦法去改進,那麼這個人定然會不斷處於進步當中。最怕的就是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一味地自高自大,或者即使知道自己的不足卻不屑於去改正,這樣的人往往會在固步自封中不斷沉淪,最終在人生道路上迷失。

老祖宗說話

十分不耐煩,乃為人大病。一昧學吃虧,是處事良方。

為人處事時若是不能忍受麻煩,是一個十分大的缺點,對於事情的處理寧願吃虧,這是處事的良好心態。

過來人的故事

清時“揚州八怪”之一的大畫家鄭板橋,是個才高八鬥之人,他在為人處事上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鄭板橋五十歲時在山東一個小縣當縣令,有一次,他聽說縣丞在處理日常衙門瑣事時十分敷衍,對於治下百姓一些雞毛蒜皮的請求常常置之不理,而且還總是私下裏抱怨工作太多太繁瑣,於是暗暗記了下來,打算找個機會好好地給這個縣丞一次教訓。

沒多久,衙門裏的衙役有了空缺,縣丞正好有個侄子想補進來,於是便找到了鄭板橋,希望能夠給予一些方便。

鄭板橋聽完縣丞的要求,做出一副忙於處理公文的樣子,頭也不抬地說:“你沒看到我這麼忙嗎?整個縣有那麼多雜事需要處理,我哪來那麼多精力事事都關照到,你那侄子的事先放放,待我閑暇時再說。”說完就讓縣丞退下去了。

縣丞不死心,找了個鄭板橋不太忙的日子去見他,又把這事說了一遍。鄭板橋十分不耐煩地說:“平日裏我處理公文已經夠操勞的了,現在好不容易偷得半日閑,你竟然還拿這類瑣事來煩我,成心給我添堵是嗎?”

縣丞不依不饒道:“辦公時找您,您說瑣事太多沒有空閑,現在您空閑了,又說操勞過度,沒有精力。我就不明白了,不過是一句話的小事,您為何總是推三阻四?”

鄭板橋沉下臉道:“對於這種一句話的小事,我才剛顯出不耐煩的姿態你就受不了了,那麼平時那些百姓隻需動動手的家長裏短之事,為什麼你卻總是敷衍推脫呢?他們又是怎樣的感受呢?處事不能耐住麻煩,乃是為人之大缺點,我隻警告你這一次,下不為例。”

縣丞受到一通訓斥,不敢反駁,隻好點頭唯唯稱是。

又一次,鄭板橋接到家中來信,要求他給做主。原來,鄭板橋的弟弟鄭墨在家務農,一直以來,鄭家都是與鄰居的房屋共用一堵牆。這次,鄭家想翻修一下老屋,卻遭到了鄰居的抗議,說那麵牆乃是他們祖上傳下來的,屬他們所有,鄭家想動的話連門都沒有。但實際上,那堵牆卻是鄭家所有,以前的契約書上寫得清清楚楚,後來才讓鄰居借蓋了屋子,現在卻反過來要霸占這堵牆。這讓鄭墨十分憤怒,與鄰居打起了官司。後來又想到哥哥在外地做官,便寫信過來希望能夠得到幫助。

鄭板橋對於此事考慮再三,隨後給自己的弟弟回了一封信,勸其不要與他人太過計較,為一堵牆就傷了鄰裏和氣不值得,還在最後附了一首打油詩:千裏告狀隻為牆,讓他一牆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鄭墨接到信後,聽從哥哥的建議,當即撤銷了訴狀。鄰居被鄭家不予計較的舉動感動,表示也不想再鬧下去了,兩家又重歸於好。

點|睛|智|慧

一個人處事若總是不耐煩,那麼他肯定是做不了什麼大事的,上級也不會將大事交給一個做事不耐煩的人。因為領導會認為你連一點小小的麻煩都忍受不了,那麼,大的麻煩豈不是更加受不了?怎麼能夠放心將事情交給如此沒有責任心的人去做呢?所以說,處事中唯有勤勤懇懇、不計麻煩,才能夠成事。

與人相處時,不要斤斤計較,什麼都分得那麼清楚。斤斤計較是做事的態度,而與人交往卻最好糊塗些,吃些虧也不要放在心上,如此才能獲得比較和諧的人際關係,才能獲得融洽的人際氛圍。

第二節信以立身,恕以接物

老祖宗說話

一信字是立身之本,所以人不可無也。一恕字是接物之要,所以終身可行也。

一個“信”字是立身處世的根本,所以人人都不能沒有它;一個“恕”字是待人接物的基礎,所以應該終身奉行。

過來人的故事

一老太公閑來喜歡將膝下眾孫聚於身邊,講些傳統美德故事。一日,老太公又如平日般在後院中開講了。

老太公略微思忖了片刻,便朗聲道:“今日便講一講關於信義的故事吧。這信義乃是五常之一,古來倡之已久,須當謹遵。”

有一幼孫接口說道:“這個我知道,仁義禮智信,是為五常,一諾千金是為信。”

老太公滿意的點頭說:“不錯,一諾千金便是信字的最好表達。”我便先給你們講一個守信的故事吧。話說春秋時期,孔子門下有七十二賢,曾參為其一,其人不僅博學多才,而且十分注重自身修養,德行高尚。有一次,曾參之妻要上集市趕集,家中幼兒吵嚷著非要跟去不可,其妻不願多事,便哄幼兒說隻要在家好好呆著,回來便殺豬煮肉吃。幼兒聽後信以為真,高興莫名。其妻對幼兒本來不過隨口應承,並未放在心上,待到從集市回來後也不曾兌現諾言。曾參知道此事後,卻真就將家裏的豬殺掉給孩子煮肉了。其妻氣憤地質問他為何如此,曾參言之鑿鑿道:“不可無信於幼兒,幼兒本無知,若以無信對之,幼兒亦會學著無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