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輯四 交友與讀書(7)(2 / 3)

“恃力者”,以為自己很強壯、孔武有力的人,這種人總有一天會遇到比他還能打的人;“恃勢者”,仗著自己有權有勢的人,這種人遲早會遇上大對頭,比他更有權有勢。這兩句是說,惡人終會有惡人磨,恃力恃勢都是要不得的事情。

“為學不外靜敬二字,教人先去驕惰二字。”靜是靜心,敬是對學問的恭敬之心,這二字是求學之道,驕和惰則是求學的敵人,所以同時要戒驕戒惰。

粗糲能甘,必是有為之士。紛華不染,方稱傑出之人。

性情執拗之人,不可與謀事也。機趣流通之士,始可與言文也。

不必於世事件件皆能,惟求與古人心心相印。

夙夜所為,得無抱慚於裘影。光陰已逝,尚期收效於桑榆。

念祖考創家基,不知風霜沐雨,受多少苦辛,才能足食足衣,以貽後世。為子孫計長久,除卻讀書耕田,恐別無生活,總期克勤克儉,毋負先人。

心得

“粗糲能甘……”,“粗糲”,粗糧,吃得不好,指生活艱苦;“甘”,甜美。吃得苦中苦,才能有所作為,把粗糧當美味吃的人,一定能有所作為。“紛華”,榮華富貴;“染”,沾染,“出淤泥而不染”的“染”。經得起榮華富貴的誘惑,才稱得上是傑出的人物。

“性情執拗之人”,就是性格偏執、固執己見的人,這種人,認死理,一條道走到黑,所以不能和他籌謀事情。

“衾”,被子;“影”,影子。這句話是說一個人的所作所為,不論人前還是人後,都應該無愧於自己的影子、身上的被子。

但作裏中不可少之人,便為於世有濟;必使身後有可傳之事,方為此生不虛。

齊家先修身,言行不可不慎。讀書在明理,識見不可不高。

桃實之肉暴於外,不自吝惜,人得取而食之;食之而種其核,猶饒生氣焉。此可見積善者有餘慶也。栗實之肉秘於內,深自防護,人乃破而食之;食之而棄其殼,絕無生理矣。此可知多藏者必厚亡也。

求備之心,可用之以修身,不可用之以接物;知足之心,可用之以處境,不可用之以讀書。

心得

“裏中不可少之人”,即生活中鄰裏間都需要的人。

“桃實之肉暴於外……”,這一句值得細讀。“暴於外”,指桃果的外麵並沒有包裹一層硬殼。“多藏者必厚亡”,講的仍然是積累財富卻不懂得散財之理,這樣的人必會遭遇禍害。

“求備之心……”一句,“修身”是對自己,“接物”是對別人,追求完美完善之心,用來要求自己就對了,用以要求別人就不對。“知足之心……”一句,在生活上可以知足,在讀書求學上不可以知足。

有守雖無所展布,而其節不撓,故與有猷有為而並重。立言即未經起行,而於人有益,故與立功立德而並傳。

遇老成人,便肯殷殷求教,則向善必篤也;聽切實話,覺得津津有味,則進德可期也。

有真性情須有真涵養。有大識見乃有大文章。

為善之端無盡,隻講一“讓”字,便人人可行。立身之道何窮,隻得一“敬”字,便事事皆整。

自己所行之是非,尚不能知,安望知人。古人以往之得失,且不必論,但須論己。

治術本乎儒術者,念念皆仁厚也;今人不及古人者,事事皆虛浮也。

心得

“有守雖無所展布……”一句,“守”,操守;“展布”,施展;“猷”,功跡。有操守的人,雖然可能有誌未得伸,但人們仍然把他和有功勞、有作為的人一起推崇。“立言”“立德”“立功”,則是古人所謂“三不朽”的功業。

“有大識見乃有大文章”,文章寫得好不好,不隻是看文字是否漂亮,更要看見識高低,而見識高低,又往往直接決定著文章能不能寫好。

“為善之端無盡……”與人為善的方式有很多種、很重要,但人人都能做到的一種,就是謙讓。這一句中的“敬”,既可以是敬人,也可以是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