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結束那年我的分數線足夠三本。當時父母也征求了我的意見:如果我願意學,那麼他們哪怕“砸鍋賣鐵”要攻讀。三本的話普遍學費較高,我那時候對自己又了一定的見解,咱們確實不是學習的料,沒有感受到過學習的樂趣,所以就和父母商量著,還是上大專吧,學費較低,而且三年製,早點就業沒準機會還能多一些。
但是報什麼專業呢?綜合考慮最後定了兩個,第一誌願是日語,第二誌願是特殊教育。想想就這兩個專業而言,也挺極端的,要麼說的就不是中國話,要麼恐怕連話都不說,直接手語之類了。之後我被第一誌願錄取了,就此和日語結下了“梁子”,至今仍然在它的“陪伴”下,感受著工作的“水深火熱”。
我媽是比較有遠見的人,當時高考結束她就想過讓我出國。大二上學期的時候,宿舍關係不太好,和初戀又斷了聯係,說出來有些對不起父母,但是對於當時的我而言,好像國內沒有值得留戀的感情一樣,我媽提出出國的建議後,我便立馬答應。
我爸並不同意的,他是傳統思想,認為一個女孩子家家,沒必要花那麼多錢去那麼遠的地方,不如安安穩穩的畢業,找個普通工作,結婚生子才是正確的選擇。出國留學的一切手續都是我媽操作的,亂七八糟加半個學期的學費將近20萬,對於當時的我家而言,是不小的數目。我媽沒有舍不得過錢,但是舍不得我。最後一步辦理簽證的時候,稍微有些不順利,出入境管理局要求我提供在校證明,我需要從鞍山到沈陽來回辦理,補交材料,這時我媽曾問過我,如果不想去,現在還來得及放棄。
當時的我可能是對大學生活徹底失望,鐵了心得要走出去,全然沒有顧及到我媽的心態。我辦理出國的時候,日本剛經曆東部大地震,大批留學,勞務人員往國內撤退。現在想想,我媽應該是害怕失去我,她怕這一個決定,改變我一生倒也還好,但我要是出國了有個三長兩短,她這輩子也不會原諒自己。我那時候太年輕,覺得都已經辦理到最後一步了,怎麼能說放棄就放棄,在電話裏就沒有好語氣,甚至發脾氣直接掛斷了電話。這輩子最虧欠的,就是我的媽媽。
我揣著三腳貓的日語就去了東京。
同行的還有幾個同一個機構辦理出國的“戰友”,都是20出頭的年紀。爸媽提前一天送我去大連機場,買了不應季的特貴的甜瓜讓我帶上飛機,踏上飛機時的心情我已經記不得了,當時也沒有想過未來是什麼樣子。我這個人好像一直都是這樣,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
剛去的時候東京每天基本都有小地震,也可能是餘震。處處好奇的我們甚至不感到害怕,而是脫了鞋讓自己更深入的了解下地震是怎樣晃動的,真的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去超市時看到物價總是忍不住去換算人民幣,換完之後什麼都不舍得買了,回去繼續吃從國內背過去的掛麵鹹菜木耳。通勤上學,心裏納悶這些日本人都著急嗎連跑帶顛的趕地鐵,到後來自己也加入這個行列,誰要是走慢了擋了路我甚至還會不自覺的皺眉頭。感歎日本真的幹淨啊,就連下雨天鞋子都不會有泥土的痕跡。好奇基本每個角落都會有的自動販賣機。震驚日本人甚至在接電話時都會點頭哈腰態度到位哪怕對方根本看不見他的表情。等等等等,這些是初入日本時才有的心境和獵奇的心情,後來,我就開始半工半讀了。
如果你家庭條件絕對的好,那麼你可以不用打工,全權靠家裏的支持。如果你稍微想有些屬於自己的“財務自由”,那麼也可以選擇家裏供學費等大額輸出,而閑暇之餘你可以打點零碎的散工來豐富自己的課外生活,接觸日本人,並且有了屬於自己的“額外收入”。但是如果需要自己掙學費生活費等一切費用,那麼就會很辛苦,不然你的父母就會很辛苦。我屬於普通家庭,父母能讓我出國並提供首批資金已經盡他們全力了,我不好意思也不忍心更不能向他們要後續的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