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鐵盧之戰的前一年,推翻了法國波旁王朝統治的拿破侖因為征討俄羅斯失敗而回到法國,曾被拿破侖軍隊擊敗過的英、普、奧等國家趁著這個機會,迅速組成第六次反法同盟向拿破侖發動了攻擊。由於拿破侖的實力此時已經衰弱,無力反抗,隻好宣布退位,被複辟的波旁王朝流放到一個小島上。1815年初,拿破侖趁著反法同盟因為利益分配不均而相互糾纏的時候,偷偷返回法國巴黎,憑借多年來積攢下來的人氣,他很快就趕走了波旁王朝的統治者,再次成為法國的皇帝。
反法同盟的各國首腦此時還在互相爭奪利益,可聽到拿破侖又當上皇帝的消息後,立即團結在了一起。他們認為,在歐洲,拿破侖就是個不穩定分子,必須要鏟除。他們迅速集結兵力對付拿破侖。
1815年3月25日,英、俄、普、奧、荷、比等國結成了第七次反法同盟,對外宣稱有重兵70萬。聯軍決定分頭進攻法國。第一路:巴克雷將軍指揮17萬俄軍和25萬奧軍集結在萊茵河地區,向洛林和阿爾薩斯推進。第二路:弗裏蒙指揮奧—撒丁聯軍6萬,集結於法意邊境,準備隨時向法國進軍。第三路:普魯士的布呂歇爾元帥率12萬普軍、300門大炮在沙羅瓦和列日之間集結。第四路:英國的威靈頓將軍指揮一支由英、荷、比人組成的混合部隊約10萬人、200門大炮,駐紮在布魯塞爾和蒙斯之間。另外,聯軍還有一支規模龐大的預備隊。聯軍的進攻時間定在6月20日左右。
拿破侖當然知道聯軍不會給自己好果子吃,所以從他重新上台的第一天就加緊備戰,到了6月上旬,他勉強集結起了18萬人。
如此懸殊的兵力對比,拿破侖很明白,形勢對自己是不利的。所以,他必須要找到最好的捷徑,速戰速決。在經過周密的分析後,拿破侖認為威脅最大的是比利時方麵的英普軍隊,所以要把主力放在這裏,而萊茵河、意大利方麵的聯軍,隻要派少量兵力進行牽製就行。同時,他還決定,要趁聯軍尚未會齊的時候,爭取戰機,率先擊潰英普聯軍,隻要將威靈頓和布呂歇爾這兩個老東西擊敗,其他聯軍可能就不戰自潰了。
計劃定好,拿破侖於6月12日派出了12.5萬法軍、火炮300門,悄悄轉移到比利時邊境,駐紮到離普軍隻隔一片密林的地方。在觀察了三天後,6月15日淩晨3時,拿破侖讓先頭部隊越過邊界,進入比利時。16日,拿破侖的先頭部隊在林尼與普魯士軍隊遭遇,輕鬆地將普軍擊敗。
接著,惠靈頓的部隊被拿破侖納進了第一目標。
17日,拿破侖率領法軍主力到達了滑鐵盧四臂村高地前。惠靈頓已經在高地上築好工事,嚴陣以待。拿破侖開始部署,他告訴元帥格魯希,當他自己向英軍進攻時,格魯希務必率領交給他的三分之一兵力去追擊普魯士軍。同時,他必須始終和主力部隊保持聯係。
格魯希雖然談不上是個蠢材,但絕對是個庸才。他領著三分之一的軍隊在當天晚上離開了拿破侖,拿破侖永遠都不知道,這一次是訣別。
導致拿破侖失敗結局的還有一件事,那就是在16日,一場大雨突然從天而降,整個滑鐵盧田野變成一片泥沼。
按照拿破侖的計劃,他的主力炮兵應該是在18日的上午9時發動炮擊,但因為那場大雨的緣故,泥沼地難以通過。所以,直到兩個小時後,也就是11時,他的主力炮兵部隊才進入戰場,開始了炮擊。
拿破侖的另一位元帥內伊在炮轟結束後,領著士兵向英軍發起了衝鋒。這是一場殘酷的戰役,從上午11時至下午1時,法軍向高地進攻,一度占領了村莊和陣地,但又被擊退下來,繼而又發起進攻。在空曠、泥濘的山坡上已覆蓋著一萬具屍體。可是除了大量消耗以外,拿破侖的戰略意圖一點都沒有達到。雙方的軍隊都已疲憊不堪,拿破侖和惠靈頓都焦慮不安。因為他們都知道,誰先得到增援,誰就是勝利者。惠靈頓等的是布呂歇爾,而拿破侖盼望著格魯希迅速返回。
格魯希這個時候正在一戶農民家裏吃午餐,當他和他的軍官們聽到大炮聲響起的時候,他征求那些人的意見。有人告訴他,這一定是皇帝已經向英國人發起了進攻,我們應該立即向開炮的方向前進,支援皇帝。
格魯希拿起了拿破侖給他的那張紙,紙上寫著:擊潰逃跑的普軍。
他說,這才是我的責任,但我現在還沒有找到普軍,任務未完成,我哪裏都不去。
一位軍官被他這樣迂腐的腦袋搞得死去活來,最後請求格魯希,希望他能允許自己率領一部分步兵和若幹騎兵到戰場上去。他說他能保證及時趕到。
格魯希閉著眼睛想了一下,搖手說:“不行,這是分散兵力。我的任務是追擊普軍,而不是其他。”
拿破侖並沒有喪失信心,雖然他的四次進攻被擊退下來,但惠靈頓主陣地的防線顯然也出現了漏洞。拿破侖決定重新發起一次決定性的攻擊。他加強了對英軍陣地的炮擊。整個下午,拿破侖的軍隊向威靈頓駐守的高地發起了一次又一次的衝鋒,投入的步兵一次比一次多。他們幾次衝進被炮彈炸毀的村莊,又幾次被擊退出來。這還不是拿破侖最害怕的事情,讓他最害怕的是,普軍已經向這裏增援了,而他的元帥格魯希卻不知道在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