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能者多勞,因為杜如晦才氣縱橫,所以他一人身兼數職,這就引起了其他大臣的嫉妒。一天,一個叫陳師合的監察禦史,向李世民上了一篇《拔士論》,說一人不可兼數職,暗指杜如晦權力太大。李世民看到後,很生氣地說:“玄齡、如晦被重用,並不是因為功勞或者是我以前的部下,而純粹是因為他們的才能。你這樣做,是想離間我們君臣之間的關係啊!”於是二話沒說,他就把這個人流放到了嶺南荒蠻之地。此後,誰也不敢再說兩位宰相的壞話了。
房玄齡多謀,杜如晦善斷,而且兩人是知己至交,同心同力,實在是最佳組合,唐朝前期的規章法典大多是他們製定的。
貞觀初年,君臣商議國家大事的時候,房玄齡往往能提出許多精辟的見解和具體的辦法來,但他隻能說,卻不能很好地整理出來,最終決定哪個辦法是最好的。而杜如晦雖不善謀略,但精於分析與決斷。因此,往往是房玄齡提出很多辦法,這些辦法一經杜如晦審視,就能快速地選出最切實可行的一條,然後將其變成一項決策、律令送到唐太宗麵前。因此,房玄齡總是說:“不是如晦不能裁斷。”這也就是“房謀杜斷”一詞的由來。
當然,“房謀杜斷”的產生並不是偶然。當時唐太宗用人唯才是舉,聽政從諫如流,致使貞觀朝政人才濟濟,天下英雄盡為所用,這才是主要原因。
【酷評】
“房謀杜斷”四個字出於太宗李世民之口,是一門很有效的領導用人課。卓越的領導人都該有個認識:“房謀”身邊要有“杜斷”,就好比矛後邊配著盾,長槍後邊還要配著短劍。一個人不管如何優秀,也總有這樣那樣的缺陷,所以我們才強調團隊合作。不管是做什麼事,隻要選對了搭檔,一加一是完全可以實現大於二的效果的。另一方麵,從房玄齡和杜如晦的故事,我們也可以認識到,人一定要正確對待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承認自己的不足,揚長避短,這才是正確的為人之道。比如有些人天生是交際能手、活動家,有些人則擅長做具體事務,那麼活動家要認識自己的劣勢,可以找一個踏實的事務高手做搭檔,反之亦然,這樣雙方都能如魚得水。
§§§第四節請君入甕:惡人周興之死
公元685—705年,是武則天執政的時期。武則天當上女皇之後,為了清除異黨,任用了一些手毒心狠的酷吏,這些人不擇手段地誣陷、懲罰和殺害了許多無辜的官吏和百姓。
在這些酷吏中,最心狠手辣的當屬周興和來俊臣二人。他們每人手下有幾百個人,專門幹告密的事。隻要他們認為誰有謀反嫌疑,就派人同時在幾個地方告密,偽造出許多“罪證”,致使很多人莫名其妙地進了監獄。相比周興,來俊臣更絕,他甚至專門編了一本《告密羅織經》,傳授怎樣羅織罪狀的手段,成為當時酷吏必讀的經典書籍。
周興、來俊臣誣陷人的手段非常高明,辦起案來也非常殘忍。他們想出各種各樣慘無人道的刑罰,名目繁多。他們抓到人,先把各種刑具在“犯人”麵前一放,“犯人”就招了。
這樣,他們二人就都有了傑出的政績:周興前前後後一共殺了幾千人,來俊臣則使一千多家家破人亡,他們的殘酷就出了名。提到這兩個人的名字,當時的人都會嚇得一哆嗦。
按常理來說,武則天靠酷吏打倒了反對派,坐上了女皇的寶座,這些酷吏著實勞苦功高,應該重賞,但是武則天並沒有這麼做。她當上皇帝之後沒多久,就開始拿大名鼎鼎的周興開刀了。
一天,周興被人密告謀反。武則天派來俊臣去審理這宗案件,規定其限時破案。來俊臣接下這份差事,心裏既甜蜜又苦惱:扳倒周興,自己就成了皇帝眼裏唯一的紅人;但如何扳倒他卻是個難題,因為周興天性狡猾,手段多樣,不好對付。他苦思冥想,不準備正麵審問,而是想了另外一個辦法。
一切準備就緒後,來俊臣挑了個黃道吉日宴請周興。兩人飲酒聊天,時不時地議論案情。酒到酣處,來俊臣裝出滿臉愁容,對周興說:“唉!近來我審理的囚犯中很多人不招供,再三審問也不行。您是老前輩,有什麼好辦法啊?”
周興一看來俊臣這麼恭維他,心裏很得意,微笑著說:“這還不容易!我最近就想出一個新辦法:你看現在不是冬天嗎,你就就地取材,先放一口缸,再在缸周圍圍一圈炭,把火生起來,然後讓犯人坐進這缸裏頭,你看他能坐多會兒?誰都受不了我這個絕招,到時候你讓他招什麼他就招什麼。我這可是經過了實驗研究出來的。”
周興說罷,來俊臣大加讚賞,要求當堂演示一下。他叫公差去搬一隻大甕和一盆炭火到大廳裏來,把甕放在火盆上。不一會兒,大甕被燒得通紅,熏得周圍也熱氣衝天。
當周興還在那裏滔滔不絕地講解這種刑罰的威力時,來俊臣站起來,拉長了臉,掏出事先準備好的狀子說:“接皇上密旨,有人告發周兄謀反。你如果不老實招供,隻好請你進這裏邊了。”說完,來俊臣生怕周興不明白,還特意指了指燒得通紅的大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