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盡心機當了貴妃的幹兒子,安祿山自然有了更多好處。有一次,唐玄宗在勤政樓舉行宴會,文武百官都坐在樓下,唯獨安祿山不一樣。唐玄宗專門在禦座東邊安了一個小屏風,讓安祿山就坐在屏風後頭,百官隻有眼紅的份兒。
然而多年之後,正是這個貴妃的幹兒子反叛朝廷,把堂堂的大唐帝國折騰得奄奄一息,給後世種下了無數的苦果。
公元751年陰曆二月,安祿山四十九歲,他已是身兼三鎮節度使,同時兼領平盧、河北轉運使、管內度支、營田、采訪處置使。從四十歲到四十九歲,安祿山從一方節帥到身兼三鎮,榮耀君寵達到頂峰。公元755年,擁有重兵的他以“清君側”為由發動叛亂,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此後,大唐帝國從巔峰跌入穀底,奄奄一息,再也沒能再現往日的輝煌。
【酷評】
為了討好楊貴妃,安祿山可謂醜態百出,費盡心機。後來當他起兵範陽的時候,不知道心裏可還會想起這位“胖媽媽”,可還會對大唐朝廷抱有絲毫溫情。不用說,這又是一曲豺狼獻媚、必有所圖的故事。孔夫子老早就提醒過人們:“巧言令色,鮮矣仁!”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那些花言巧語、過度熱情地獻殷勤、討歡心的,基本上沒有好人,安的都不是好心。一個簡單的道理就是,人憑什麼要不顧臉麵地討好你?不就是有所圖嘛!在生活中,對於這種主動靠上來奉獻糖衣炮彈的人,要盡量畏而遠之,一旦不慎陷入了對方的迷魂陣中,那麼,你必定會為此付出代價。
§§§第六節口蜜腹劍李林甫
在唐朝有這樣一位丞相,因為得罪的人太多,每時每刻都擔心別人要暗殺他。於是,他出門時一定會帶著眾多侍衛以備不測,在家中也要不辭辛苦一個晚上換幾次臥室,誰都不知道他究竟在哪個房間。他就是李林甫。
李林甫,小字哥奴,小名十郎,是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之第五代孫。李林甫的曾祖父叫李叔良,是唐高祖的堂弟,因此若論起輩分,李林甫比唐玄宗李隆基還要高出一輩。但所有這一切都沒能成為李林甫的政治資本,他的家世並不很顯赫,唯一的資本就是身為秘書監的舅父薑皎,靠著這層關係,李林甫才當上了一個叫千牛直長的小官。
李林甫當然不會滿足於這麼一個小官。後來,他攀上了禦史中丞宇文融這棵大樹,受他引薦,後來當上了禦史中丞,由此進入朝廷權力中心。
李林甫雖然不學無術,沒有什麼文才,但論起權術手腕和心機城府,唐玄宗的麾下雖然名臣能吏無數,卻沒有一個是他的對手。即使是再智謀過人,再老奸巨猾的人,也往往敗於李林甫的手中。
李林甫比一般奸人更高明的是,對手即使被他弄得焦頭爛額,身家性命有時候都送掉了,卻還不知道是他在暗地裏搗鬼。因為他越是想整倒某人,就對他越是巴結,越說好話。他當麵是人,背後是鬼,當時朝中人都異口同聲說:“李公雖麵有笑容,而肚中藏著把劍。”又有人背後說:“李林甫嘴上抹著蜜,肚子裏卻藏著隨時出鞘的劍。”“口蜜腹劍”這個成語,便出自於此。
聰明的李林甫當然也深知諂媚、巴結上司之道。他竭力討好玄宗,並且采用種種手法,巴結玄宗寵信的妃嬪以及心腹太監,取得他們的歡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
李林甫十分重視後宮力量。李林甫在擔任禮部尚書時,就和宮內的宦官、妃子勾結,探聽宮內的動靜。唐玄宗在宮裏說些什麼,想些什麼,他都先摸了底。等到唐玄宗找他商量事情,他就能對答如流,簡直跟唐玄宗想的一樣。因此,唐玄宗覺得李林甫這個人很符合自己的胃口。
當時的大才子張九齡擔任宰相一職,他博學多識,文才絕代,深受玄宗的賞識。唐玄宗覺得李林甫又能幹又聽話,於是跟張九齡商量想把李林甫提為宰相。張九齡曾被李林甫整過,當然知道李林甫是什麼樣的人,就直截了當地說:“宰相的人選,關係到國家的安危。陛下如果拜李林甫為相,隻怕不妥。”這些話傳到李林甫那裏,把他氣得夠嗆。之後,李林甫一邊表麵上還是巴結張九齡,一邊尋找機會扳倒他。
一個不錯的機會來了。當時朔方(治所在今寧夏靈武)將領牛仙客厲行節約,積蓄財物,政績十分可觀,唐玄宗想提拔牛仙客,張九齡沒有同意。本來事先答應張九齡要和他一起勸諫的李林甫卻不發一言,不但如此,他又暗地裏把張九齡在皇上麵前說的話告訴了牛仙客。
這天,唐玄宗又找張九齡商量提拔牛仙客的事,張九齡還是不同意。唐玄宗覺得自己居然說話到了不管用的地步了,很是氣惱,厲聲說:“難道什麼事都得由你做主嗎!”之後,唐玄宗越來越覺得張九齡討厭,加上李林甫的誹謗,終於借個因頭撤了張九齡的職,讓李林甫當了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