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皇太極之死
皇太極是大清皇權真正締造者,但他走得太匆忙,所造之基尚乏完善。如果曆史再給他一點兒時間,多顧及一點兒身後之事,局麵可能更好。
(一)皇太極繼嗣
皇太極在有生之年,就嗣位問題曾有過思考,並采取過措施,但令他十分失望。他從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長子豪格降生,至崇德六年(1641年,崇禎十四年)第十一子博穆博果爾降生,共有11子。以皇太極死的時間為準計算,他們是長子豪格(35歲)、次子洛格(1611-1621年,11歲卒)、三子洛博會(1617-1623年,7歲卒)、四子葉克舒(17歲)、五子碩塞(16歲)、六子高塞(7歲)、七子常舒(7歲)、八子無名(1637.7.8-1638.1.28)、九子福臨(6歲)、十子韜塞(5歲)、十一子博穆博果爾(3歲)。
在11子中,除早死的次子、三子、八子外,尚有8子。以平常人眼光觀察,從中選出一個嗣子,當不成問題。但實際上卻把聰明、智慧、善於謀略的皇太極難住了。如果按照先汗做法搞長子繼承製,豪格嗣位順理成章。然而,大約是兩個問題,皇太極排除了豪格繼承皇位機會。其一,在子以母貴時代,皇太極後宮是蒙古貴族女兒的天下,五宮並立。豪格母親僅是烏拉貝勒博克鐸之女,處於繼妃地位。這位繼妃是烏拉大妃阿巴亥從姑,在先汗時代扈倫四部之女曾主宰後宮,而今已成煙雲。其二,豪格盡管身經百戰,魁偉有智謀,但在他父親心目中,終究是曾“懷異心以事朕”的人,父子之間的信任程度不高,故將豪格排在鄭親王和睿親王之後。17歲的葉克舒母親是庶妃,地位自然低下。16歲的碩塞母親地位稍高,是側妃葉赫那拉氏,盡管後來他晉爵為親王,但在後宮地位仍然偏下。至於7歲的高塞、常舒,5歲的韜塞之母在後宮的地位都是庶妃,他們爵位隻能是公爵。3歲的博穆博果爾之所以封和碩襄親王是因為他母親是懿靖大貴妃,蒙古博爾濟吉特氏,屬於紮魯特蒙古。就是說,在皇太極的腦海裏皇嗣隻能從五宮之子中挑選,而五宮中,非科爾沁後妃莫屬。
基於上述考慮,崇德二年(1637年,崇禎十年)七月初八日,關雎宮宸妃海蘭珠生皇八子,令皇太極不勝喜悅,認為立嗣時機到來。第九天(16日),他集文武群臣於篤恭殿,頒詔大赦。赦文說:“自古以來,人君有誕子之慶,必頒大赦於國中,此古帝王之隆規。今蒙天眷,關雎宮宸妃誕育皇嗣,朕稽典禮,欲使遐邇內外政教所及之地,感被恩澤。”其中的“皇嗣”之語已表明他立嗣意向。但不幸的是皇八子隻活200天,於崇德三年(1638年,崇禎十一年)正月二十八日,便夭折了。兩天後,永福宮莊妃布木布泰生皇九子福臨。
(二)皇太極之死
皇太極在福臨降生後的五年零七個月中,沒有再提立嗣問題。在這期間他把主要精力投到騷擾中原與遼西爭奪戰中。特別是在錦州攻守戰的緊張局勢下,關雎宮宸妃海蘭珠病逝,給他以沉重的打擊。在鬆、錦之戰中,他的病情不斷發作。崇德八年(1643年,崇禎十六年)四月初六日,病情突然加重。通過李朝世子館所,請藥醫樸柳達診治,斷為“風眩”。九月初九夜間,不幸“暴逝”。
從上述事實中,不難看出三個問題。其一,皇太極在確立國體、改革民族政策和統一戰爭的同時,在封建化道路上,緊緊抓住權力杠杆。在他通過聚集滿洲望族、建設八旗漢軍旗,將軍權牢牢地控製在自己手中。通過與科爾沁蒙古政治聯姻的後宮,將多爾袞緊緊地摟在懷抱,並千方百計地籠絡他。其二,在皇太極經營的17年中,已為入主中原奠定了穩固基礎。然而,不能忽視的是在宗室貴族中以各旗分隸而形成一個與皇權對抗的不滿階層,他們隨時準備對新生皇權挑戰。其三,從皇太極立嗣思想看,長子豪格,弟弟多爾袞都不在他考慮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