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七章 世間萬物,有因必有果(1 / 2)

種瓜得瓜。

種豆得豆。

這是一種最普遍的因果思維。

有因必有果,有什麼樣的果,必然是種下了什麼樣的因。

因果關係,又何嚐不是我們所相信的最大的謎。

我們所做的事,這是我們種下的因,最後也會結出什麼樣的果來。

從別人所做的事情之中,我們能夠有所推斷,從而有所避免。

因和果的關係,大概也是這世上最重要的一層關係之一。

孔子不追尋結果,並不是因為他不在乎結果。

隻是因為他知道自己種下了什麼樣的因,隻是因為他早就已經知道了結果。

結果早就已經成為了定局,他無需改變無法改變,所以也無需多問。

周然後知後覺,他總算是明白了這個問題。

觀眾們也都同樣如此,眾人紛紛汗顏。

不過,這又有何妨?

孔子是能夠被人稱頌兩千多年的聖人。

古今中外,能夠被稱之為聖人的又有幾個?

扳著手指頭隻怕也數不出來兩三個吧。

周然,還有這些同樣和周然一樣,後知後覺的觀眾,他們敗給了孔子,他們敗給的是一代聖人。

大大方方的承認便是,有何丟人,有何不敢,有何麵羞。

孔子是諸多學子的老師,又何嚐不是兩千多年之後我們現代人的夫子。

周然並沒有執著於心,他隻是笑了笑,心然接受。

知道能夠被稱之為聖人,能夠成為所有人,夫子之人,又怎麼可能一點東西都沒有。

是啊!

孔夫子曾說,三人行必有我師。

他善於從所有的人的身上學習優點。

他能夠從所有人的身上看到優點。

如此之人,又怎能一常人之理推短。

周然微微的低下頭去,連勝是歉意的笑容,“學生並沒有關注到此事。”

周然,用慣性思維來思考這個問題,也正是因為他有了這樣的慣性思維,所以才會格外的好奇,為什麼孔子會和其他的人有所不同,也正是因為對這個問題的追逐,所以他更加的好奇這個問題的答。

對答案的追逐是一種執著,這是所有的人都沒有辦法免俗的事情。

即便是周然,也同樣如此。

孔夫子無疑是給周然上了一個。

如果不是今天,周然恐怕沒有辦法意識到自己的身上所存在的問題。

他迫不及待的想要確認孔子是否相信自己所說的。

這是因為在這之前所有的人都不願意相信他,所以他對答案有所執。

周然迫不及待的想要告訴孔子,後世不要。

這是因為,在這之前,所有的人都對這個問題充滿了好奇,他們都迫切的想要得到解答。

一次又一次,一遍又一遍,當大多數的人都開始追逐結果的時候,周然也對結果產生了質疑。

他把自己訓練成了一個注重結果的人。

所以,他以為所有的人都與自己一樣,夫子也同樣如此。

這,是一種執念,是一種習慣。

孔夫子的一句話讓周然瞬間醍醐灌頂。

他知道,自己從一開始就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

或許這僅僅隻是一個小小的細節,但是這個小小的細節卻關乎著。

我們的日常生活又何嚐不是如此。

我們想知道為什麼最後的結果和自己心中所想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