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相近,習相遠。”
“好簡單的幾句話,這是我們從小就知道的道理,這是我們從小都背得出來的這六個字。”
“為什麼我從來都不知道這六個字竟然是經過了一重又一重的探討,經過了一次又一次的巔峰對決才得出來的道理?”
“提出性善論的孟子,和提出性惡論的荀子,他們都是孔夫子的學生,他們明明學習的都是儒家學派的思想,為什麼他們能夠對同一個問題有這麼有這麼與眾不同的看法?其實不論是孟子還是荀子,他們都沒有錯,善或者是惡,與出生或許有關係,但是更多的是生活的習慣和環境,對於善和惡的不同看法,也就有了後來的儒家和法家,孔子是真正的老師,他做到了我們現在無論如何都做不到的事情。”
“孔夫子的思想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對於人性的看法表現了他的中庸,因為他對於任何事情似乎都不會給出一個極致的回答,看上去給了回答,但仔細的揣摩卻也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也正是因為如此,孟子才能夠在此基礎上有自己的看法,荀子也能夠隨意的表達自己的思想,孔夫子對他二人從來都沒有判斷過對錯,所以,他們分別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創造了一番與眾不同的輝煌。”
“每個人對於人性的定義會決定這個人究竟會對人生有一個什麼樣的看法,也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定義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的心究竟是朝向哪一邊。”
“是啊!就像之前我們總覺得結果很重要,但其實關於這個問題結果並沒有那麼重要,甚至,從始至終都沒有一個準確的結果,但是,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卻是至關重要的。”
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大多數都是被生活壓彎了腰的人。
生活的壓力已經讓人苦不堪言,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扮演的都是這茫茫眾生之中的一個。
早出晚歸,兩點一線已經成為了常態。
思考本來是每一個人都應該做的事情,可是這也似乎成為了一種奢望。
但是,這一檔節目的播出,無疑喚起了更多人的思考欲望。
他們知道,其實,自己對於周圍人的看法,又何嚐不是基於自己心中對於人的善惡的判斷。
如果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或許就會給人少幾分提防之心,坦誠相待,但是這樣的人也容易被人傷害,誰又會保證他碰到的不是什麼壞人呢?
可是,那些相信人之初,性本惡的人,從一開始就提防著旁人,不會輕易的打開心扉,他們雖然不容易被傷害,但是,孤獨苦悶或許成為了生活的常態,甚至沒有機會遇到一個可以交心的人。
就放在每一個人的身上,或許都是合理,放在每一個人的生活之中,或許都能夠找到縮影。
“突然之間就明白了,自己為什麼會變成一個孤苦伶仃的人,不管是上班還是下班,每天都是一個人,甚至,除了工作上的交集了之外,和身邊的同事都不會有更多的接觸,其實,大家自然而然的對周圍的人都有所低估,因為他們覺得刻意接近的人必然是不會好心,這又怎麼不算是一種對於人性的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