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一下,二胡版的《癡情塚》不合適配短篇小說《命若琴弦》,畢竟是關於瞎子的民間故事。還是換個真人版,著名瞎子阿炳創造的《二泉映月》,抱歉!)
《命若琴弦》文字不多,才1萬字左右。配合曲:《二泉映月》不但曲名優美,極富詩意。
很多網友看完《命若琴弦》,感覺心理堵得慌。
這個二爺,寫一篇短篇小說,為什麼到最後,來了一個如此大的轉折?
讀者們跟著老瞎子視角,感覺到了那種知悉真相後,無比心痛和悵然若失。
又再替小瞎子可憐,想知道小瞎子硬生生被師傅增加了200根琴弦,不知道他這輩子,能不能彈到生命的盡頭?
對於這個1000根琴弦數字,很多腦回路奇特網友在想:會不會一開始,其實沒有1000這個數字?都是一代代瞎子師傅自己贈加的?
這首《二泉映月》,不同的網友們都能聽出不同的韻味來,每網友也有自己不同的見解:
“哇哦,有點不可置信,我怎麼聽出李長生那個老北鼻:發自內心的悲鳴和詛咒黑暗,憧憬光明的心聲。”長生大叔的小跟班
“黑暗?我怎麼覺得是暢快的,融入其中後,便真的感知了它的愈久彌珍,回味悠長。”布穀鳥
“閃開,三樓是由我出手……在這憂傷而又意境深邃的樂曲中,不僅流露出傷感愴然的情緒和昂揚憤慨之情,而且寄托了張二爺,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和憧憬。”我愛吃榴蓮芝士味
“………”
很多網友們,
都在張少雲評論區@他:
“為什麼叫《二泉映月》?”
你看看,穿越做文抄公,也不是那麼容易地,因為:“要包售後服務”!哈哈……
這首《二泉映月》,為什麼叫“二泉映月” ,就不得不說阿炳這個人。
於是,張少雲隨手又編了一個小故事:
“請聽《瞎子阿炳》的故事:”
“大家聽《二泉映月》,是不是想到了淒苦和萬惡的舊社會?”
“其實,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
網友們懵逼了 二爺哪裏來的這麼多“瞎子故事”。
靠,寫就寫唄,還有神轉折,筆鋒一轉,把網友們閃了個大腰,還是二爺厲害。
其實,張少雲隻是轉述他知道的前世“瞎子阿炳”的簡化版故事。
“阿炳這個人叫華彥鈞,還是正一派道士。【瞎子阿炳】是他的藝名,他也不是天生瞎子……”
“他這人有兩大愛好:抽大煙和上青樓……”
“從小他家裏還很富裕,繼承了他老爸的一家道觀……”
“阿炳年輕的時候,長相英俊,天賦就是琴術高超,被人叫【小天師】……”
“後來他抽大煙和上青樓,敗光家產,他眼瞎也是是宿娼染性病梅毒導致的……”
哇靠,這種民間的八卦事情,
藍星華夏網友們看得津津有味!
“為了謀生,瞎子阿炳開始賣藝生涯……”
“不過,這人是天生樂觀的性格……”
“瞎子阿炳晚年,一個喜歡阿炳的人,問他這首曲子叫什麼名字?……”
“阿炳說:“這支曲子是沒有名字的,信手拉來,久而久之,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我依據自己內心,就叫它《依心曲》……”
那人又問:“你常在什麼地方拉?”
阿炳回答說:“我經常在街頭拉,也在惠山泉庭上拉。”
那人脫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
惠山泉相傳:被唐代“茶聖”親自品味後,稱為“天下第二”。被唐代大詩人稱為“人間靈液”。經皇帝禦封為“天下第二泉。”
阿炳說:“《二泉》不像個完整的曲名,粵曲裏有首《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稱它為《二泉印月》呢?”
那人說:“印字是抄襲而來,不夠好,我們這裏有個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
“阿炳點頭同意,於是《二泉映月》的曲名就這樣定了下來。”
~~~
(這首《二泉映月》還有一個真實的小故事,在張少雲前世1978年,世界級指揮大師小澤征爾,來到中國。他專程來聽一位17歲姑娘演奏二胡曲。
聽到一半,大師“撲通”一聲跪了下來,他激動地說:“此曲隻應跪著聽。”
身邊的翻譯嚇了一跳,趕緊拉他起來,不屑地說:“這不就是個流浪漢寫的小曲兒嘛。”
小澤征爾卻一言不發,他堅持跪著聽完整首曲子。
聽完後,他淚流滿麵。他說:“我根本不配指揮演奏這首曲子,這是真正的世界名曲啊。”)
藍星華夏,三所頂級的藝術院校:京都“國曲”院長李少芬、“國戲”院長陳馗山,滬上“上戲”音樂學院院長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