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水陸大會:唐太宗與玄奘的對話(1 / 2)

就在太宗皇帝登上龍椅的那一刻,文武百官齊齊朝拜,然後各自退去,場麵壯觀無比。

唐太宗看著他們離去的背影,心中暗自感慨萬分。

他轉過頭來,對著在場的眾臣說道:“你們知道嗎?我曾經做過一個夢,夢中我遇到了一位名叫崔判別的官員。

他幫我解決了很多困擾我很久的問題,讓我在皇位上坐得更加安穩。

他在臨終前,再三叮囑我,如果有一天我能夠回到陽間,一定要舉辦一場盛大的水陸大會,超度那些在冥府中受苦的孤魂。”

說完這些話,唐太宗拿出一張榜文,頒布天下,命令各地的官員們推選有道德的高僧,前往長安參加這場大會。

令人驚訝的是,隻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全國上下的名僧就都聚集到了長安。

接到這個消息後,立即下令,讓太史丞傅奕負責選舉高僧,準備舉辦這場盛大的佛事。

然而,傅奕卻對此事提出了異議,他上書皇帝,堅決反對修建佛寺,他認為世上本無佛。

傅奕提出了異議:

“西域,一片神秘而又充滿挑戰的土地。

這裏,沒有我們熟悉的君臣父子,隻有三塗六道的混亂和蒙誘愚蠢的民眾。

他們追求過去的罪行,卻忽視了未來的福祉。

他們口誦著梵語,試圖以此偷免生死的輪回。然而,生死壽夭,原本就是自然之道,刑德威福,卻又與人主息息相關。

我聽聞這裏的俗徒們矯托,都說這是由佛所致。

自五帝三王以來,從未有過佛法,但君明臣忠,國祚長久。

直到漢明帝時,才設立了胡神,然而隻有西域的桑門,自傳其教。

這些所謂的‘佛’,實際上是夷犯中國,不值得信任。

我深感惶恐,冒著死罪,來奏請此事。”

太宗聞言,將這份奏表擲給群臣商議。

這時,宰相蕭瑀出班奏道:“佛法自興起以來,已經曆了幾朝,它弘善遏惡,冥助國家,理應得到傳承。佛,是聖人也。非聖者無法,我們應該設立嚴厲的刑罰。”

-----------------

傅奕與蕭瑀的辯論,就像是一場精神的較量,充滿了哲理和深度。

傅奕堅定地指出:“禮,本是對父母的尊敬和對君主的忠誠。然而,佛教卻背棄了這些原則,讓僧侶拋家舍業,獨自修行,對抗天子,這是對親情的背叛。”他的話語中充滿了責備和痛心。

而蕭瑀則淡然地回應:“我並非生於佛門,而是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家庭,我遵循的是無父無母的教誨。這難道不是孝道嗎?”他的話語中充滿了堅韌和自信。

這場辯論的氣氛越來越緊張,直到太宗皇帝出麵調解,他召喚了太仆卿張道源和中書令張士衡,詢問他們對佛教的看法:“佛教宣揚的福報,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他們三人的觀點,將會如何影響大唐的宗教政策?

-----------------

二臣對曰:“佛在清淨仁恕,果正佛空。周武帝以三教分次:大慧禪師有讚幽遠,曆眾供養而無不顯;五祖投胎,達摩現象。自古以來,皆雲三教至尊而不可毀,不可廢。伏乞陛下聖鑒明裁。”

太宗聽了,心中暗喜,這正是他想要的結果。

他微笑著說:“卿之言正合孤意。再有所陳者,罪之。”

說完,他轉頭看向魏征與蕭瑀、張道源,沉聲道:“你們三人,去找幾位有大德行的高僧,我需要他們在山川壇裏主持一場法會。”

三位朝臣聞言,立即領命而去。

第二天,他們聚集了一群僧人,一起來到了山川壇。

在那裏,他們開始一一查選,尋找那位有大德行的高僧。

這個過程雖然繁瑣,但他們都非常認真,不敢有絲毫的馬虎。

最終,他們選出了一個名叫……的高僧。

這位高僧是誰呢?他有著怎樣的經曆和修為呢?讓我們一起來揭開這個謎底吧!

-----------------

在古老的東方,有一個塵世之外的傳說。

靈通,原名金蟬,他本無心聽佛講,卻在塵世間受盡磨礪,被羅網所困。

他的生命之旅充滿了凶險,甚至在出生之前,他就遭遇了惡黨的圍攻。

但他的人生並沒有因此而停止,反而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