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徒正談笑風生,不知不覺間已經來到了一座廟宇前。
這座廟門上三個大字“裏社祠”顯得莊重而神秘。三藏下了馬,隻見一個老者正合掌迎上來,熱情地叫道:“師父請坐。”
三藏連忙還禮,跟隨老者一起走進廟內。
殿內供奉著一尊神明的聖像,莊嚴肅穆。
老者招呼童子獻上香茶,師徒四人端坐在蒲團上,品茗閑聊。
飲完茶後,三藏好奇地問道:“這廟為何叫做‘裏社祠’?”
老者微笑著回答:“這裏是西番哈國界,我們的村莊就在廟後。村民們為了祈求四時清吉、五穀豐登、六畜茂盛,特意建了這座廟宇。所謂‘裏者,乃一鄉裏地;社者,乃一社土神’,便是這個意思。”
三藏聽後讚歎不已:“正是‘離家三裏遠,別是一鄉風’。我那裏人家,可沒有這樣的善舉。”
老者又問:“師父您來自何方?”
三藏謙虛地回答:“貧僧是東土大唐國,奉旨前往西天拜佛求經的。路過寶坊時天色已晚,特來貴寺投宿一晚,待天亮便繼續前行。”
老者聽後喜出望外,連聲道謝,並叫童子準備豐盛的晚餐款待師徒四人。
飯後,三藏感激地向老者道謝,然後收拾行李準備休息。
-----------------
行者的眼睛很銳利,他看到房簷下有一根曬衣服的繩子,便走過去一把扯斷,將馬的腳係住。
那老者看著他笑道:“這馬是哪裏偷來的?”
行者怒氣衝衝地說:“你這老頭子,說話不知分寸!我們是拜佛的聖僧,怎麼會偷馬!”
老者笑著說:“不是偷的,為什麼沒有鞍轡韁繩,卻來扯斷我曬衣服的繩子?”
三藏陪著禮道:“這孩子隻是性子急躁。你要拴馬,應該向老人家請教,怎麼就扯斷了他的衣索?老先生不要生氣,不要生氣。我這馬,實在不瞞你說,不是偷的:昨天從東邊來,到了鷹愁陡澗,本來有一匹白馬,鞍轡都齊全。沒想到那個山穀裏有條孽龍,在那裏成了精,把我的馬,連鞍轡一起吞了。幸好我的徒弟有些本事,又感得了觀音菩薩來山穀邊捉住那條龍,讓它變成我原來騎的那匹白馬,毛色都一樣,馱我上西天拜佛。這次過山穀,還沒到一天,就到了老先生的聖祠前,還沒有來得及備好鞍轡。”
那老者說:“師父別怪,我隻是開玩笑而已,沒想到你的高徒這麼認真。我小時候也有幾個村前,也曾經騎過一匹駿馬;隻是因為多年積攢的損失,加上火災,到了我這裏就什麼都沒有了,所以我在這裏當廟主,侍奉香火。幸虧後麵莊的施主家收留了我。我那裏還有一副鞍轡,是我平時非常喜歡的東西,即使這麼貧窮,也沒有舍得賣掉。剛才聽了老師父的話,菩薩都願意救護,神龍還教它變成馬馱你,我老頭子卻不能少有幫助,明天就把那副鞍轡拿來,希望能送給老師父,請您接受。”
三藏聽後,連連表示感謝。
不久,童子又端上了晚齋。
吃完齋飯後,掌上燈,鋪好床鋪,大家各自休息。
-----------------
破曉時分,行者瞪大了雙眼,興奮地對唐僧說:“師父,昨晚那個廟祝老頭兒不是答應給我們鞍轡嗎?我們去找他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