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8章 附錄(1)(1 / 3)

1.《恩格斯傳》簡介

蕭灼基同誌1985年出版的《恩格斯傳》是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國學者撰寫的第一部完整的恩格斯傳記。它既吸取了國內外研究的成果,也是作者多年辛勤勞動的結晶。同國外已經出版的同類著作比較起來,這部著作做了一些新的嚐試,具有一些新的特點:

第一,本書突出了恩格斯為“工人階級的解放”奮鬥終生的革命曆程,特別著重闡明恩格斯作為共產主義者同盟創建者、1848-1849年歐洲革命運動中“革命民主派的靈魂”、“捍衛第一國際和巴黎公社的革命家”、“國際工人運動有求必應的顧問”的作用。在恩格斯革命曆程的一些關鍵問題上,例如恩格斯從革命民主主義轉向共產主義的原因,恩格斯晚年策略思想的轉變等,作者都根據大量材料,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第二,本書用大量篇幅,闡明恩格斯在馬克思主義創建中的偉大貢獻。理論來源於實踐,又指導實踐。作者在介紹恩格斯的重要論著時,緊密結合當時的革命形勢,說明寫作的曆史背景、基本內容和革命意義。對於人們比較熟悉的著作,如《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自然辯證法》、《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等,作者著重進行理論概括,突出重點,使其脈絡清晰,易於掌握;對於一些鮮為人知的著作,如恩格斯青年時代批判謝林的著作——《謝林論黑格爾》、《謝林和啟示》、《謝林——基督哲學家》,則用較多的篇幅,作較詳細的介紹。有些著作,如百科全書式的《反杜林論》,作者以一章的篇幅,分問題、分層次地論述;有些著作,如在《新萊茵報》發表的論文、普法戰爭時期的論文,以及大量的書信,則往往以問題為中心,加以歸納提煉。總之,作者在介紹恩格斯思想發展時,既著重係統、全麵,又注意重點突出;既按照思想過程,闡明理論發展,又不拘泥於時間順序,適當集中問題,使敘述更加清晰精練。

第三,本書強調恩格斯直到晚年仍然“充滿青春活力”,“同時代一起前進”,這完全符合事實,並給讀者以很大的啟發。的確,無論恩格斯還是馬克思,從來都不認為自己的任何觀點是“終極真理”和僵死的教條。他們一再教導人們,必須從實際出發,不斷豐富和發展理論。本書作者深刻地闡明“恩格斯從不自滿自足、因循守舊。他密切注視科學研究的新成果,認真總結工人運動的新經驗,不斷豐富和發展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並糾正自己曾經提出的個別不適當的提法”。這種科學態度,應該成為一切理論工作者學習的榜樣。

第四,本書在結構、標題和取材上也很有特色。全書章節結構采取以縱為主、縱橫結合的形式,既曆史地敘述了恩格斯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的貢獻,又對恩格斯在一些重大事件、重大理論領域中的活動和作用進行探討和說明。各個章節的標題也比較鮮明、生動,能夠抓住中心,引人入勝。

如果說到本書的缺點,那就是戰後西方學者關於恩格斯的研究所提出的一係列問題,譬如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理論上的區別和矛盾,恩格斯對資本主義出現新情況的反映等,作者尚未能予以分析和評論。這將有待於再版。

(原載1986年10月17日《人民日報》)

2.第一部我國學者撰寫的恩格斯傳記

——讀蕭灼基同誌的《恩格斯傳》

湯在新

蕭灼基同誌的《恩格斯傳》在恩格斯逝世90周年之際出版。作者終於了卻多年的心願:在革命導師的巍巍豐碑前,敬獻上一束鮮花。

這部傳記填補了我國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一項空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界的研究成果。在這之前,我們所見到的關於恩格斯生平事業的專著或傳記,基本上是國外學者撰寫編著的。近年來,我國學者也撰寫了一些學術專題性質的傳記資料書,而《恩格斯傳》則是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國學者撰寫的第一部較完整的,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傳記,因而具有開拓的意義。它的出版有助於全麵地了解這些革命家、思想家、戰士和學者所走過的道路,有助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界進一步深入開展對馬克思主義思想史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