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可能知道原因。”林瑤看陸遠眉頭緊皺的模樣,突然插嘴道。
“哦?老婆,你有什麼想法嗎?”陸遠一愣,來了興致。
林瑤雖說成為了陸遠的秘書,但卻並沒有放棄在醫學上的鑽研。
就說這本《華夏醫學》裏,也是有林瑤親自帶隊發表的研究成果的。
“很簡單,我也曾經有過這樣的時光,在我決定加入你的實驗室之前,我從來沒有想過,人工智能智能可以利用在醫學之中。”
林瑤可以說是陸遠實驗室裏第一批簽署保密協議的人。
但,由於身份問題,林瑤又是最特殊的那一個。
因為是陸遠的妻子,林瑤早早的就知道了陸遠的研究內容。
但因為林瑤自己的學業也沒有完成的原因,在陸遠剛建立實驗室的兩年間,林瑤很少有時間來陸遠的實驗室,去切身的關注實驗室的運轉過程。
“等到我學業有成,決定來實驗室幫你的時候,其實我對人工智能還是半知半解的。”
“我甚至有過很多天馬行空的猜想,比如說…人工智能的數據,是不是全部都依托在人類的猜測上?”
“比如說,你們的研究是不是隻要將題目和一部分元素輸入在電腦裏,就可以很快地計算出結論呢?”林瑤慢條斯理的說道。
這些問題看似可笑,可都是林瑤在沒有了解人工智能之前,真的在腦海裏暢想過的。
“可是,等到我自己成為實驗室的一員以後,我才發現我簡直是大錯特錯。”
“我一直將人工智能當做是,那種…無所不能的,能夠無限縮短研究過程的神器,但其實並不是這樣。”
“人工智能對於大數據的分析,依舊不能離開臨床數據的支持,所以這些年,你雖然常年在實驗室中做研究,卻從來沒有離開過一線。”林瑤說道這裏,有些擔憂的看了看陸遠。
這些年陸遠為了研究,著實有些廢寢忘食,如果不是有林瑤盯著,陸遠的一日三餐,恐怕都能用幾袋泡麵隨便對付過去。
亦或者,一天下來,可能連頓飯也吃不上一口。
“為了能夠充實人工智能的數據庫,你還跟許多醫院達成了合作,接了很多飛刀和教學手術,這些我都看在眼裏。”
“正因為我看到了你努力的過程,我才知道將人工智能這個工具完善到今天這一步到底有多不容易。”
“這是一個成長型的工具,它可以替我們完成一些繁瑣的重複的勞動,卻不能代替我們思考。”林瑤緩慢的說道。
“你說的對,人工智能不過是個工具,隻是這個工具是劃時代的產物,能夠大幅度提升我們的研究效率。”
“但從現階段來說,人工智能並不是萬能的,他隻能代替我們的一部分勞動,具體的研究方向還是需要我們自己來把控。”陸遠不置可否。
“可是,其他實驗室能不能理解這一點呢?”林瑤問道。
“當然可…”陸遠話說了一半,突然遲疑起來。
林瑤說了那麼多,目的其實不是為了解釋人工智能到底是什麼。
而是為了表達,她為了能夠理解並接受人工智能,究竟經曆了怎樣的心理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