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年幼時曾和另一名叫龐涓的人一同向鬼穀子學習兵法,並學有所成。這兩人在當時和後世都備受矚目。然而,後來這兩個同窗卻成了死敵。他的兵法流傳下來,成為寶貴的世界文化遺產,至今還在被人廣泛應用,他就是軍事家孫臏。
龐涓到魏國,其理念得到魏惠王認同。龐涓十分具有辯才,在短時間內立下了許多戰功,此時便想到了好友孫臏。
龐涓與孫臏同學兵法時,曾訂下誓約:如一方成功,定要助另一個人。因此,龐涓便派人將孫臏請來,並推薦給魏惠王。孫臏是有才之人,很快得到魏惠王的信賴。
孫臏的成功,使龐涓的心理有所不平,認為如此趨勢,孫臏功必蓋他,勢必被之取代。於是龐涓便生歹心,借了個莫須有的罪名把他送進了牢獄。孫臏麵臨兩種選擇:一是被殺;二是被“刖”(古代的一種極殘酷的肉刑,挖掉犯人的膝蓋骨,使人殘廢)。
為保命,孫臏選擇了後者,從此無法站立。牢獄之中,經過冥思苦想,孫臏才恍然大悟自己為何受罪。為了複仇,孫臏逃出牢獄來到了齊國。
後經努力,孫臏成為齊國的軍師。在齊與魏的作戰中,龐涓與孫臏二人便開始了鬥智鬥勇。這也使孫臏潛藏多年的複仇計劃得以突現。最終孫臏勝出。
首先,在龐涓自魏出征攻打趙國時,孫臏趁魏空虛攻打其都城。龐涓得知都城告急,忙回軍自保,軍心已亂。這支慌亂的軍隊被一一打敗,也是意料之中。
軍隊的壘灶標誌著軍隊的數量,孫臏就利用操作灶的增減來擾亂敵軍。龐涓跟著齊軍,在計算了灶的數量後,發現灶日益減少,判斷齊軍每日都有不少逃兵,決定進軍。這正中孫臏之計。
最後,孫臏在樹林中剝下了一棵樹的樹皮,在白色的樹幹上寫下文字,然後再派軍埋伏於附近。當魏軍來到此處之時,天色已暗,隻有白色的樹幹上似乎有些文字隱隱浮現。龐涓舉起火把,想看清楚樹幹上究竟寫的是什麼。當他看見上麵寫的竟是“龐涓死於此”五個大字時,才發現中計。果然,一聲令下,齊軍萬箭齊發,全部都是朝著火把而去的。試想,昏暗的樹林中,亮著的鬆明火把豈不是最好的靶子?龐涓被亂箭穿心,死如豪豬一般。看著龐涓的屍體,孫臏這才感到大仇已報。
這也是孫臏為後人所稱道的原因之一:先前的積攢力量,靠的是他過人的毅力,而後來的整個複仇過程,全是因為他不凡的智慧。整個過程他經曆了常人難以忍受的屈辱,也展現了他個人的才智。
積攢力量的智慧:
孫臏身受其害,而心卻不受其製。他身雖殘疾,但內心並無自棄,反而更加銳利,忍耐積蓄,待機而動,報了當年殘身之仇,終成大器。故成大事者,應舍小取大,以待日後雪洗前辱,保得大事有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