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女同胞都有痛經的毛病,什麼是痛經呢?女性在月經前後或月經期間反複出現的小腹疼痛,或伴有腰痛等症狀,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者,稱為痛經。痛經可以有很多的證候,但腎陽虛弱,寒凝血瘀最為常見,就是上述戴女士的這種證候。除了可以開中藥湯劑以外,還可以用中成藥右歸丸,每天3次,每次6克,溫開水送服。
除了服藥,對於痛經還可以用艾條灸關元穴和三陰交穴。關元穴在臍下三寸(即除了大拇指以外,其餘四個手指並攏的距離,也就是四橫指的寬度);三陰交穴在內踝踝尖上三寸(四橫指)脛骨內側邊緣。將艾條點燃後,對準穴位,每次每穴灸15分鍾,在不燙傷皮膚的前提下,離穴位盡量近些。在每次發生痛經前3天開始灸。
另外,在月經前3天,用生薑和紅糖煮水喝,也可以緩解痛經。
月經前要注意防寒保暖。不要吃生冷食物,不要接觸涼水,保持心情愉快,避免過度勞累,經期要禁止性生活。
(十一)月經前後諸證
女人的一生比男人更加不容易,要經曆月經、懷孕、生產、哺乳等特殊的時期,男人應該給女人更多的關愛和嗬護。女人除了會受到痛經等疾病的困擾以外,還有的女人會出現月經前後諸證。
所謂的“月經前後諸證”,是指月經來潮前後及經期出現的一些規律性的症狀,如頭痛頭暈、心煩失眠、乳房脹痛、惡心嘔吐、口舌糜爛、心情抑鬱、身痛發熱、大便下血等。一般是月經前7~14天開始出現症狀,經前2~3天及經期症狀最為明顯,月經後症狀減輕,以致逐漸消失。西醫將這些症狀稱為“經前期緊張綜合征”。這些症狀的出現,與腎虛有密切的關係,應分別進行治療。
脾腎陽虛證:經前或經期麵目四肢浮腫,或經期腹瀉,食欲不振,脘腹脹滿,或腰腿酸軟無力,疲乏無力,舌質淡,舌苔白滑,脈搏沉弱無力。治療要用溫補脾腎的方法,方劑可用健固湯(黨參15克,白術10克,茯苓15克,炒苡仁15克,巴戟天15克),每天1劑,水煎取600毫升,於飯前1小時溫。也可以用中成藥治療,腹瀉為主的,可以用附子理中丸,每次6克,每天3次,溫開水送服;身體浮腫為主的,可以用金匱腎氣丸,每天3次,每次6克,溫開水送服。
肝腎陰虛證:經前、經期或經後煩躁失眠,頭暈頭痛,頭頂痛的特別厲害,身體也疼痛,舌質紅,舌苔少而幹,脈搏弦細而快。治療要用滋補肝腎的方法,方劑可用杞菊地黃湯(枸杞15克,菊花15克,生地黃15克,丹皮10克,山藥10克,山萸肉10克,茯苓15克,澤瀉15克),每天1劑,水煎取600毫升,分3次於飯前1小時溫服。也可以用中成藥杞菊地黃丸,每天3次,每次6克,溫開水送服。
除了上述腎虛的證候以外,還有一個比較常見的證候是肝鬱氣滯,主要表現是經前乳房脹痛,甚至不能碰衣服,有的人還會有胸脅小腹脹滿疼痛,急躁易怒,脈弦。治療需要疏肝解鬱,可以選用中成藥加味逍遙丸,每天3次,每次6克,溫開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