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代。太平洋的海岸的一側,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那個叫美國的國度,大規模應用了一種全新的工具,一種可以代替一部分人類智力的工具。這種神奇的工具,正在改變著人類的工作以及生活方式,每天都有新的科技被開發出來,人類的速度計以千倍的提高著……
而太平洋的這一邊,中國的最西陲,一個山溝山裏的小農場,也同樣的發生這翻天覆地的變化。如同宿命的交彙一般,那個叫41團的小團場,產生了一種全新的勞動組織方式,一種完全的消除了資本的生產組織方式,這種組織方式也在悄然的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以至於人們的思維方式。那個發生變革的小工廠的成員正在發揮著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積極性,與活力。
×××××××××××××××××××××××××××××××××××××
81年,對韓庶來說,對韓庶的親人朋友來說,對41團來說,實在是一個令人激動的有些驚心動魄與熱血沸騰的年份。
到了82年的春天,經過了一年積累與奮鬥,那家小小的集體製的風力發電機製造廠,早已不是當年的吳下阿蒙。廠子又在團部以外的一塊戈壁灘上建了一套麵積不小的廠房,將廠房結構也由原來的那小間泥土廠房改成了新的磚木結構。
廠房外,遠處的山口空曠地,整齊的排列著一排排的高大的木樁,每個木樁上都被固定上了一台巨型的立式豎軸風力發電機。齊刷刷的風力電機在微風中、陽光下,幾乎同步的緩緩轉動著,遠遠望去煞是壯觀。
自從廠子實行了韓庶初定,後來又經過大家商議改進過的製度後。廠子又極速的擴大了招兵買馬換槍改炮的動作,這才不過一年,廠子的綜合實力增長令人瞠目結舌。就是人員都增加了將近30多倍,再加上設備和技術的升級。規模就是按照韓庶保守的算法,也要擴大了將近100倍。
廠房裏的兩麵牆邊,固定上了兩更粗粗的行車導軌。一架立時的小型龍門電動行車正在來回的運行著,廠房的中央幾台機床正在努力的工作著,車床的馬達的轉動聲,行車的製動時尖銳的包紮製動聲,人聲,叮叮當當的工具聲,機器的轟鳴聲,混雜成了一片。
整個廠子裏整個就是熱火朝天的場景,連麵對麵的兩人說話,都要扯大了嗓門大聲的叫嚷著。正在工作的工人扯大了嗓門相互說著輕鬆的話題,手上去是好不停頓。有時候某位師傅到了工作的重要環節,卻忽然的沉下了臉,話也不說了,玩笑也不開了,一絲不苟的工作著。
就是在這麼一個社會主義的集體製的廠子裏,生產製度卻是,令西方現代資本家都覺得發指和不道德的,血腥殘酷的計件工作製。這裏的計件工作製和普通的計件工作製卻有些不同。在這裏的計件製是沒有質量檢驗人員的,所有的質量檢驗都是有工友之間相互檢驗完成的。每樣工件完成,都要被工作依存的工友之間相互檢驗。
為了適應這樣的生產方式,廠裏的小器件工作台設計,往往是七八個人圍成一個圓桌,每生產出一個器件都會被傳遞到下一位工友處進行檢驗,如果合格就簽名,下一位工友檢驗完畢再依次傳遞給,如此檢驗三道,方才算作合格產品,也就是說每樣工件都至少要有4個工友的簽名才算是成品。這樣產量雖然是稍稍的低了一點。但質量卻被控製到了最嚴,幾乎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簡直到了軍事用品的質量要求。另外也相應的減少了工作的勞累程度。而至於那些大件工件,也都是由上下遊之間相互檢驗,每道工序都要為上一道工序的總體質量進行檢測,如此一道道的流轉下去,一個成品最後往往是被檢驗的數十道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