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三 顏好,一切都好!(2 / 2)

瓊海軍這邊名義上的談判負責人是郭逸,但真正操辦具體實務則是林漢龍。他在與周延儒等幾位大明高官接觸了一兩次之後便立即發現了這一點。不得不說古往今來的官僚都差不多,林漢龍以前作為小包工頭,從政府部門手中接項目時多次與此類官僚打過交道,非常熟悉他們的思維套路。然後林漢龍便相當務實的建議代表團相應調整己方談判策略,不再是以談判對手身份,而是作為工程的承包商,為大明朝廷提供服務而來。

硬拗是沒有意義的,明帝國在名分大義上的死板立場史書上早有記載:據說李自成打到北京城下時也隻是要求崇禎封他個藩王,然後便願意回西安去,但明帝國卻依然拒絕。至於後金方麵與大明朝多次有文書往來,卻僅僅為了爭執一個稱呼上的問題而導致連最起碼的交流都做不到——有這些教訓在前,林漢龍才不想為了區區一個名分問題跟明朝鬧翻呢。作為在改革開放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人,他們太清楚哪些東西該堅持,哪些又完全可以靈活對待的。在他們原來那個時代,就連國家政策上都在玩“打左燈向右轉”的把戲,況且這種商業談判——沒錯,隻是商業談判而非政治。他們要爭取的是商業利益,而不是什麼政治名分——後者根本不指望明朝恩賜,隻能依靠自己去搶奪。

所以在說服了郭逸等人之後,林漢龍很快便從談判代表回到了他的老本行——包工頭服務商。這段時間他跟郭逸以及陳濤三人每天就穿著一身不怎麼挺括的皺西裝——沒辦法,從現代社會帶來的禮服不能天天穿。而本地另作的,哪怕裁縫手藝再好,在這個時代卻實在找不到合適的厚重毛紡麵料,隻要一天沒慰燙就立馬起皺——手中也夾一個鼓鼓囊囊的公文包。如果不是出入都乘坐高級馬車,身後還跟著一隊警衛士兵的話,他們仨真跟剛改革開放時那類皮包公司小經理沒啥兩樣。

他們仨出入的地點也充分體現了明帝國對於這場談判的漫不經心——是在錢謙益錢大老爺的私宅,準確點說是在禮部尚書錢閣老府的書房中。不過他們的主要談判對手卻是周延儒——上一次跟短毛談判時朝中無人在意,結果被個白身的錢謙益撈到了大便宜:短短兩年內從白身到起複到入閣,雖說這也跟他先前積攢下的名望有關,但這華麗麗的三級跳依然絕對是開創了大明官場的一項新記錄。

所以這回周大首輔無論如何也不會把此事交給旁人了,肯定要親自操刀。而錢謙益堅持要把談判地點放在自己家裏的緣由也就很容易理解了——周延儒跟短毛商議修約,萬一修出個徹底推翻他原先條約的結果來,豈不是把他老錢變成了朝廷罪人?如今的錢謙益也算很有點政治頭腦了,這種可能性雖然不大卻也不能不防,所以哪怕就是天天無聊到幹坐在旁邊喝茶,他也必須要全程加入到談判中去。

當然瓊海軍這邊完全沒有過河拆橋的意思,跟老錢的合作一直以來也很愉快,所以既然老錢有疑慮,他們也就順水推舟的邀請錢大人全程參與了。除了這兩位之外,既然主要是涉及到財政方麵的事務,剛剛上任的戶部尚書楊一鶴也免不了要請來談一談。但楊一鶴在談了一天之後便發現自己勝任不了這項工作——他原本是漕運尚書,才剛剛接手戶部,根本不熟悉情況。而且大明朝的戶部作為最直接麵對明王朝財政窘境的部門,那真是不折不扣的爛攤子,楊一鶴才接手就後悔了。

雖然表麵上滿不在乎,但真正的參與者都知道這次談判事關重大,楊一鶴也不敢硬撐,在經過反複權衡之後,他決定還是跟周延儒溝通一下,把原本的戶部尚書畢自嚴請回來,由這位最了解大明朝財務狀況的幹才來跟短毛麵對麵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