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五四 猶豫1(2 / 2)

書上隻記載了那些大的曆史進程以及結果,當時芸芸眾生的反應,升鬥小民的想法……這些可都不在那本“金手指寶典”的記錄範疇之中。

也許,可能,大概——這一次皇太極的行動其實並沒有超出曆史軌道,後金兵還是會在宣府,大同一帶搶掠一陣,便心滿意足的回去了。攻打北京之說隻是煙幕彈而已,北京城仍舊會安然無恙,瓊海軍在北京的那批人安全也依然會有保證——可是,誰又敢賭呢?

輕輕歎了口氣,龐雨搖搖頭:

“無論如何,要按最壞的打算來考慮,看來我們要準備去京師地區轉一圈了——帶著部隊去。”

同樣的疑難與困惑,也同時出現在海南,台灣,以及呂宋等地,那些收到了消息的穿越眾,隻要稍有頭腦的,也大都看出了其中的蹊蹺之處。然而他們的想法卻都和龐雨差不多——身處在這大時代之中,再沒有了居高臨下,俯瞰曆史的清晰感。也許隻有那些最睿智,最有天賦的偉人才能看破曆史迷霧,做出正確決斷。

然而瓊海號上這一百多遊客之中,顯然並沒有這樣的人才,他們隻能按最保守,最穩妥的方式來考慮問題。而很自然的,這些人在麵對安全問題時,腦海中首先浮現出的第一個概念都是:

“我們最近的軍隊在哪兒?”

——然後,他們的目光便都投向了山東,威海。

龐雨這邊,很快便收到了來自後方的緊急電報,要求他用最快速度整理好部隊,第三團隨時要做好出擊的準備。

但其實在還沒收到電報之前,整個威海衛基地就都已經動員起來了。龐雨和吳南海等人當然清楚他們所處的位置,本來就是作為北京先遣站的後援而存在。何況第三團對於戰鬥從來都無所畏懼,不久前才衝到遼東去跟後金幹了一仗,並且在那裏與對手糾纏了整整一個冬季——對於和後金作戰,他們可沒有任何回避之意。胡凱和徐磊更是自信滿滿,打算把上一回在遼東憋出的窩囊氣好好找回來。

——事後他們攻打了對方一座城?還堆了座京觀?那隻能算開胃小點心,對付的都是些無名之輩,連個史上有名的貝勒爺都沒幹掉,那算什麼報複?

但這一回可不一樣了:皇太極親自帶隊,後金那些出了名的大小貝勒幾乎都在隨行之列,怎麼著也得留幾個下來,才讓人知道什麼叫穿越者之怒啊!

……胡凱等具體帶兵人員興衝衝的忙這忙那,反正他們到時候隻需要聽從指揮,能把部隊拉得出去就行了。往哪兒打,怎麼打,自然會有人考慮的。

而負責考慮的人這會兒卻正在煩惱中——還是在那間會議室中,龐雨正盯著牆上的地圖發呆……

部隊倒是準備的很快,可你怎麼往外派呢?大陸畢竟不是海南,不是他們短毛的地盤。在大明朝廷沒有發出正式指令之前,他們不可能自說自話的把軍隊拉到北京去。這方麵本就是十分敏感的問題,而值此混亂之際,隻會更加敏感。

“肯定不能走陸路,隻有從海上運兵前往天津,隻有這樣才能保證最快的速度,也不至於引起太多麻煩。”

雖然吳南海和陳俊兩人都不負責軍事,但在這個顯而易見的問題上他們卻也能說上幾句,對此龐雨自是沒有異議——這可不僅僅隻是個借道的問題,後勤補給,輜重運輸,這些後續問題才是大頭。

以威海衛的地理位置,以及他們和大明山東官員不太融洽的關係,這些關係到瓊海軍生死存亡的生命線顯然不可能放在那些明朝官僚的地盤上。乘坐海船,自天津登陸,然後前往北京,這幾乎是唯一的選擇,隻不過……

“一下子有兩三千武裝部隊在天津登陸,明朝方麵會有什麼反應?”

龐雨不是肖朗,天津更不是旅順,他不可能不考慮當地主人的反應。如今的天津知府乃是王璞,算是明朝官員中與他們瓊海軍關係最好的一位,但就算是王介山,顯然也不可能允許他們就這樣輕易登陸——他畢竟還是大明的官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