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4、最終篇 (40)(1 / 3)

有些事情,其實並非是人力不可為,而是大可為,而且龍威還偏要以一己之力為之!

那些山上宗門不是聯合起來一起賺凜冬長城的錢嗎?

而且絲毫不給那三省之地與凜冬長城外出采購的機會嗎?

為什麼能夠如此掣肘?

其實還是距離問題。

沒有人能夠帶著浩浩蕩蕩的商隊避開所有人將物資運往凜冬長城,哪怕是有空間物品,可最多也就百畝之地大小,裝的滿滿當當對於凜冬長城來說都是杯水車薪都算不上。

可是龍威卻不一樣,他走一趟華夏大地再到凜冬長城,所帶之物應該足夠凜冬長城運轉十年之久了。

隻不過龍威可不能隻做一個運糧的,他要一路走下去然後將路鋪好,之後便會有源源不絕的物資出現在凜冬長城外。

當然了,龍威也可以不這樣做,畢竟他也不想斷別人的財路,更不是說天下人就必須無償向凜冬長城提供物資,你們可賺錢,但請有點良心。

不過這話說出去誰會聽?

畢竟這天下第一的柳寶根不多,甚至如邵淵博這樣的人都不多。

龍威夾了夾馬腹,輕輕拉著韁繩,調轉馬頭回過頭看去,那裏有臨海城,而在那城內有一位修神境界的大修士邵淵博。

在城內的時候二人表麵上談著話,但卻一直在以心聲商量著大事。

可以說這件事情對於邵淵博來說也是有風險的,而且還不小,但是邵淵博還是答應了,甚至還承諾當修為再有精進,他願親赴凜冬長城殺敵。

沒有契約,甚至連一紙合約都沒有,隻有口頭允諾。

但是龍威選擇相信邵淵博,因為這是一個曾經為了一城之民放下高傲低三下四去求人的好人,也是如今為了臨海城能夠安寧而放棄財權的人。

最重要的是邵淵博的境界,他的修神境界並不是修煉功法修出來的,而是讀書讀出來的。

以書中聖賢道理合道,他的話不值得信嗎?

還真以為邵淵博是在用自己的喜好去折磨身邊那個年輕僧人嗎?

不是的,他隻是在用特殊的方式與那個年輕人講道理而已。

至於如今對城市近乎於放養式的管理,其實也是不得已為之。

而熱衷於權力,並非是邵淵博就是真的愛死了權力,而是他知道隻有權力在自己手中這座城市才是最好的。

當時龍威還問過他,為什麼不選擇走出來真正的救世,也管一管這個世道。

邵淵博告訴他,便是真的與書中聖賢道理合道了,也不能說他真的就是聖人了,他隻不過是看到了書中真意而已,隻能算是看到了門戶,連登門入室都不算。

非聖人,尚可救一城,卻無法救世。

龍威自然不會再多說了,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和道理。

而且龍威的目的已經達成了,因為邵淵博已經答應了他日後隻要是在臨海城內,他龍威的人是可以暢行無阻的,而且不會有人不賣他們東西,但至於如何將東西運走,那就是龍威的事了。

此時此刻的邵淵博便站在城牆之上,目光所及便有那回頭相望的男人,這個男人臨走時的一句話,一直縈繞在他的心中:救己,便是救世。

“吩咐下去,我要開會。”

邵淵博對身旁的衛隊員說道:“回去告訴你主子,在我身邊安排人我之所以沒有道破,是因為我不怕他們知道我都做了什麼,如果我想做一些不想讓他們知道的,便是在我身邊安排再多人都沒有用。”

說完後邵淵博原地消失了,就這樣消失不見了。

如今的臨海城,早就已經被邵淵博煉化成了一座類似小天地的大陣,隻要是在這座城市之中,他的境界便要拔高至少半個境界,而且可以做到言出法隨。

那名衛隊員擦了擦額頭上麵的汗,他沒想到自己早就暴露了,而且暴露了還能活著。

沒多久城中各實力的領頭羊全部趕往裁判所府邸,然後一人一個小板凳坐在天井水池的邊緣。

等到邵淵博出現後,他便伸出手指煞有其事的數人,發現少了七個人後,他便點了點頭說道:“這七位的地盤大夥分一分吧。”

眾人大驚,隻是沒有來開會就要被除名嗎?

邵淵博看出了對方的心思,他便說道:“並非是我想將他們除名,而是他們回不來了。”

說著話邵淵博便坐在了水池上,屈指一彈水池中便有漣漪閃動,然後水麵之上便出現了一副畫麵。

畫麵中兩個男人騎馬前行,其中一人身穿白色道袍,腰後橫掛一柄長劍,發髻之上有玉簪。

眾人麵色各異,相互對視後心思各異。

邵淵博繼續說道:“我想你們一定認為我與龍威一見如故,然後又書生意氣的想要為他做些什麼,對嗎?其實你們錯了,但其實也沒錯。沒錯是因為我與龍威的確一見如故,那個家夥雖然是個殺心很重的人,但是我們無論對這世道多麼失望,可卻仍然希望這個世道好,所以我們本質上是沒有什麼不同的。但我說你們錯了,是因為我不會為了與他意氣相投就要殘害我們自己人。沒錯,哪怕我再不滿意你們的所作所為,可隻要你們在規則內折騰我就都可以忍受,那麼你們就都是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