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缺損或斷裂後粘,文字及特征字均能辨析,可以有漏孔。對於高檔泉和珍稀泉可以收藏。
手中的銅錢多是清代錢幣,近百枚。以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為主,另有少於少許道光、鹹豐、光緒年代的錢。
有的朋友不理解,同樣的錢幣,為什麼有的價值上千上萬,而有的僅僅能夠賣個銅的價格。
我們舉個例子,比如“康熙通寶”,康熙在位時所鑄造的錢幣,正麵隻有康熙通寶四個字。不像有的朝代,既有通寶,又有元寶、重寶等。從正麵看,除了四字的筆跡因為鑄造局不一樣,而略顯不同之外,其它的一般人根本分不出好壞來。
背麵來看,根據背文可分兩大類:
一、滿文錢,錢背滿文“寶泉”、“寶源”,穿(即錢孔)左為“寶”、穿右為“泉”或“源”,係戶、工兩部所造。
二、滿漢文錢。背穿左為滿文局名、穿右漢文局名,計22個鑄局。其中20局為:同福臨東江,宣原蘇薊昌,南河寧廣浙,台桂陝雲漳。另外還有甘肅鞏昌局鑄“鞏”字錢,山西省局鑄“西”字錢,這兩種錢存世很少,甚為稀罕。另外還有少數錢幣,背麵印有星月以及其它合背錢、記地支錢,當十六錢等,都是很稀少珍貴的。
因此古錢的價值還要看它的鑄造局,不同的鑄造局,因為各種原因,會有價值上的不同。但對於收藏者而言,特別是清代錢幣,大多背書滿文,人們根本不知道滿文的含義,更不用談去知道是那個局鑄造了。
即使同一個局所鑄造,也有珍品,普品之分。例如雕母、母錢就是珍品,而一般的流通幣就是普品了。
雕母又叫祖錢。用銅塊或錫、鉛塊直接雕刻成錢模,鑄錢時用祖錢做模,翻鑄母錢。這些母錢頒發到各地,各地則用母錢作為翻鑄時的範模,依照它翻鑄流通錢。因此雕母的雕製是很精良的,目前所見雕母都是金黃色的銅質,是質地優良的銅材。銅雕母的錢文纖勁,錢體厚大,精美超常。而母錢作為各地翻鑄時的範模,也是同樣的錢文細挺,精美厚大。
雕母錢體積比母錢和流通錢大,母錢又比流通錢稍大,銅質也較好。所以價值上雕母錢最高,其次母錢,最後才是流通幣。
周遙將手中的古幣研究了一番,根據品相和背文的鑄造局,挑選出十幾個肉厚廓寬的錢幣。其中竟有一枚羅漢錢,羅漢錢是康熙通寶中的異品。他的來曆有兩個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
為慶祝康熙帝六十壽辰(1714年),特由戶部寶泉局所鑄之“萬壽錢”,因為在使用前,曾經放在羅漢像腹中多年,後世遂稱之為“羅漢錢”。另一種說法,康熙年間出兵平西藏,清兵因缺少錢幣,以廟宇金,銅羅漢熔鑄為錢,所以才有“羅漢錢”之名。
羅漢錢麵文“康熙通寶”楷書,直讀,背文為滿文“寶泉”字。與一般康熙錢文不同處在於:“熙”字少“臣”左之一豎,而“通”字走之僅為一點(俗稱“一點通”)。此錢製作精良,色澤光亮,因被民間看作吉祥幸福的信物而受普遍珍愛。
餘下的錢幣要麼品相不好,要麼價值不大,隻能作為收藏入門之用。
周遙找了一根鐵絲,彎成園圈狀,兩頭各彎一個鉤,相互交錯,可以對扣起來。那些價值不大的古幣都被穿在鐵絲上了。
收集錢幣與集郵一樣,集郵應該用集郵冊,同樣集幣也有集幣冊。好的古幣應該仔細的收藏,防止破壞它們的品相,集幣冊就起這樣的保護作用。周遙決定自己做個集幣冊,找來一支蠟燭,一段小鋸片,一些比較柔軟透明的塑料紙。先將塑料紙剪成相同的兩塊長方形,對齊在一起,把小鋸片放在邊緣位置,然後放在蠟燭上烘烤,蠟燭使塑料融化,鋸片的鋸齒就會使兩層塑料紙黏在一起
周遙將塑料紙四邊都封死,然後根據錢幣的大小又橫豎燙了幾條花邊。這樣長方形的塑料紙被分割成一個個錢幣大小的方塊,周遙用小刀在方塊上割一個開口,錢幣就可以放進去,接受保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