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遙手頭還剩下放置在一旁的刀幣與布幣沒有研究,刀幣七枚,布幣四枚。周遙拿起一枚布幣,平首、平肩、方足、方襠,首部有一道直紋,通長4.5厘米、足寬2.5厘米左右。這是戰國中晚期(約公元前4-3世紀)的平首方足布,三晉地區趙、魏、韓等國都有鑄造過該幣。周遙辨認了一翻布幣上的篆書,宅陽二字。平陽、宜陽、宅陽、屯留、長子等都是戰國時韓國的地名,可以斷定該布幣為戰國時的宅陽布。宅陽布出土甚多,價值不是很大。周遙又看了看其它三枚布幣,果然也是宅陽布,同樣的鏽色,應該是同一個地方出土的。
剩下七枚刀幣同樣的鏽跡斑斑,看來也是出自同一個坑的。刀幣主要是春秋戰國時,齊、燕、韓三國的錢幣。
齊刀幣是秦秋至戰國中晚期齊國鑄行的錢幣,是刀幣中形體最大的一種,通體長十八厘米左右,最長的接近十九厘米,刀身最寬處為2.6至2.9厘米,重42至50克左右。齊刀幣正背麵外周都置有郭線,幣麵外周郭線比文字高出許多。幣麵文字三至六字不等,齊刀幣上的文字筆劃,直線均挺拔幹脆,曲線則流暢利落。齊刀幣麵文有“齊法化”、“齊之法化”、“安陽之法化”、“節墨之法化”、“齊造邦長法化”等。其中“齊返邦長法化”,俗稱六字刀,係齊刀中最享盛譽之品,因傳世甚少,彌足珍貴。
“尖首刀”燕國早期刀幣,鑄行於春秋中晚期至戰國初期(約公元前7一5世紀)。形製特點為:弧背、凹刃,尖首、細柄,鑄造工整刃口薄削,背廓隆起而斷於柄處;柄上一至二道脊線不入刀麵,柄首為圓環。尖首刀以尖長,身短或身較長、尖稍短而分為二式。刀身通長一般為14~17厘米,重14~18克左右。銘文位置多變,或正或背,或正背均有、正背皆無。文字古拙,書寫或正或倒或臥,內容多為記數、記幹支及星雲符號
“明刀”或稱燕刀。戰國時期(前475—221年)燕國鑄行的最重要的流通貨幣。麵文“oD”,沿慣例稱之明刀。刀形分圓折、方折(磬折)兩種。
“圓折刀”一般說來是一種體形較大的刀,身、柄交接呈勻稱圓弧形,銘文多呈斜向橢圓形,或筆畫方折;刀寬銅好,通長13~14厘米,重14~19克。其型式與“尖首刀”相同,隻是刀的麵紋有一個“燕”字,背文分別有左、右、內、外、中,並配以其他文字。
“方折刀”多出戰國中期以後,刀背彎曲可見折角,狀如古磬(音慶)壁緣,舊稱“磬折刀”,銘文扁折如眼,體窄銅粗,一般體形較小,長約12.4-13.3厘米,寬1.5-1.7厘米,重12-18克。明刀是刀貨中最常見的一種,其量超乎方足布。然所見以方折刀為主,圓折刀則較少。
直刀主要是戰國時期趙國地區鑄行的刀幣,部分與趙國相鄰的地區亦有鑄行,刀身較直,刀頭呈圓弧狀,通體長14厘米左右,刀身較狹,最寬處約一點五厘米,肉很薄,重量較前述幾種輕,一般在10克左右。直刀上正背麵邊周均置有郭線,刀柄處有1至2道直紋,文字筆劃與紋飾線條均比較纖細,不太深峻,有的僅是隱約可見,有的甚至無法辨認。刀環有的呈正圓狀,有的狹長,剖麵均如魚背狀。直刀幣麵文字有“甘丹”、“甘丹化”、“成白”、“白人”、“白人化”等等。其中的“藺刀”和“晉陽刀”為趙刀的珍品。藺刀體直而小,刃略現弧形,圓首,細柄,世稱“小直刀”,通長約10~11厘米,重7~10克,為刀貨之珍品。“晉陽刀”刀身平直,幾無弧曲,柄無脊線,體型特小,係刀貨中最為典型之“小直刀”。通長9~10厘米,重約6~7克。傳世及出土甚微,錢幣家多視作古幣中之瑰寶,每求一見而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