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明成祖朱棣以清君側名義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應天府(中國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兵敗失蹤,從此史書查無此人。傳聞朱棣後來傾全國之力搜尋朱允炆,最終還是功敗垂成。但是很奇怪,自永樂元年起,朱棣就一直在計劃遠下西洋,但是受困於當時明太祖朱元璋禁海令的實施和滿朝文武大臣的掣肘,始終未能成行。
永樂二年,午後陽光正好,朱棣坐在了堆滿奏章的書案前,隨手拿起一本還未批閱的奏章看著,這時三保太監上前行禮後,站在朱棣左後方,悄悄的遞給朱棣一張紙條。
朱棣接過紙條看了一眼,快速的收了起來,問道:“什麼時候來的消息?”
三保太監:“回皇上,剛到的,奴才一刻不敢耽誤,立刻呈上了。”
朱棣:“看來,有些計劃,不得不動了。三保,你開始準備吧。”
三保抬頭和朱棣對視了一眼,隨即又低下頭去,行禮道:“是,奴才這就開始準備。”說完就行禮退下了。
朱棣把紙團揉成一團,扔在桌角,又拿起手邊的奏折看了起來。
翌日早朝,東方魚肚吐露,朝堂文武大臣在奉天門外位列兩旁。
朱棣從奉天殿裏麵走出來。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眾臣齊聲高呼。
“平身!”朱棣一邊說一邊高高的坐在了奉天殿外的龍椅上。
“今日有何事啟奏?”龍椅上的朱棣神情冷峻,多年來燕王的氣勢不容冒犯。
下麵一片寂靜,鴉雀無聲。
“哦?今日無事可奏嗎?”高高在上的皇帝威儀簡直讓人不敢直視,“那就與朕來議一議西下西洋的事。”說完,拿起手邊宮人泡好的茶,喝了一大口。
眾臣麵麵相覷,相視無言。
“大家為何不說話?暢所欲言,不必顧慮。”朱棣看著下麵的人左顧右盼,卻不敢說話,心裏便明白了,這次是無人支持的決定,是滿朝文武反對的聲音,是自己單打獨鬥的戰役。但是那個消息……,無論如何,這次出行,勢在必得!
“回皇上!”是宰相!宰相姚廣孝一襲黑衣,手執禪杖,佇立在百官麵前,“臣認為不妥。”
姚廣孝是蘇州常州人,他本是和尚,卻拜道士為師,精通陰陽術數,兵法韜略,法號道衍。靖難之役開始,他幫助朱棣奪得皇位,成為朱棣奪位的第一功臣,被朱棣賜名姚廣孝,後讓姚廣孝擔任僧錄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師,因為總是一身黑衣,後人多稱之為黑衣宰相。因為靖難之役,姚廣孝數次的關鍵諫言,使得朱棣減少了無謂傷亡,快速直取京師,才掌握了大局,可以說是勞苦功高,所以對於他的話,朱棣一向是深思熟慮的。
“哦?宰相有何意見?”朱棣語氣放軟。
“臣認為不妥。”姚廣孝彎腰施了一禮,“首先,咱們剛剛坐上應天府,國庫空虛,百廢待興,實在是不適合遠行;第二,太祖皇帝有禁海令在先,皇上以孝治天下,萬萬不可推翻太祖皇帝詔令;第三咱們船舶設備設施也無法支持如此遠行,建造船舶又是一件勞民傷財的事,所以臣不支持此次活動。”
“是啊是啊,實在是不合適,不合適……”眾臣點頭附和道。
朱棣看著大家的反應,一時也沒了主意應對。隻能匆匆結束早朝,回奉天殿去了。
朱棣坐在了放滿了奏折的案幾旁,深深歎了一口氣。
午後,熾熱的陽光照射著萬物,樹上蟬也受不了的大聲“吱——吱——吱——”地叫喚起來。
三保默默地端上一杯茶水,放在了朱棣手邊,輕輕行了一禮,便退至一旁,等候吩咐。
朱棣這一份奏折已經看了半個時辰了,動都沒動一下。三保看得出來朱棣心思不在這裏,想必是在煩惱早上早朝未議完是事,也就是昨天讓他準備的事吧。
突然,朱棣“啪~”的一聲合上了奏折,吩咐道:“三保,傳宰相覲見。”既然無法說服滿朝文武,那便說服態度最強硬的那個人,群狼不好對付,但是獨狼並不可怕,隻要把肉扔給頭狼,喂飽了頭狼,頭狼自會帶著群狼離去。
“是,奴才這就去傳旨。”三保說完便退下去了。
一個時辰後,三保帶著姚廣孝走上前來。
“臣姚廣孝參見皇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姚廣孝乃是出家人,出家人行李隻雙手合十,微微彎腰點頭即可,由於姚廣孝手執禪杖,所以,每次姚廣孝行禮就隻是微微彎腰點頭。
“宰相免禮,賜座,上茶,上好茶。”朱棣謙和的笑著說。